您在這裡

光光老師

喜歡聞東聞西的孩子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常常拿東西就往鼻子放,想要聞一下味道?明明沒有什麼味道,卻又一直抱怨好臭,讓媽媽好尷尬?究竟,孩子是不是有點怪怪的,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行為呢?又如何能幫助他呢?

 

         對於大人而言,「視覺」與「聽覺」是最重要的感覺系統,一個缺少都不行。然而,「嗅覺」卻可有可無,就算是鼻塞一整天,照樣可以工作,所以我們常常忽略的「嗅覺」的重要性,也就會覺得喜歡「聞東西」會怪怪的。

 

        「嗅覺」是最原始的感覺系統,直接與我們的「情緒中樞」相連結,可以直接誘發情緒反應。就像是聞到「腐敗味」,很自然就會皺起眉頭,引發嫌惡的情緒;聞到「蜜糖味」,很自然就會仰起嘴角,誘發出愉悅的情緒。對於小小孩而言,「嗅覺」不僅僅是用來聞食物的味道,更是用來辨認「熟人」很重要的關鍵。透過聞到媽媽和自己的「味道」,而得到安全的感覺,才能安心的入睡,也正因此很多小小孩都要有一條「安撫巾」,也正是這個的原因。

 

        隨著年齡的增加,「視覺」與「聽覺」越來越成熟,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之後,也就漸漸不會依賴「嗅覺」,而不會再一直聞東西。如果孩子進入小學以後,依然很喜歡聞東聞西時,我們需要加以區分三種可能性:

 

常發出怪聲的孩子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常常發出一些奇怪的聲音,就算是提醒也沒有用,有時反而越講越故意。在上課的時候,更是三不五時的發出聲音,而干擾到其他的同學,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又如何能幫助他呢?

 

         「發怪聲」與「愛說話」不一樣,前者是沒有意義的聲音,像是在讀書時一直用鼻腔發出嗡~嗡~的聲音。相反地,後者則是有意義的聲音,多是由於衝動控制不佳,所以會想要跟同學說話。然而,這些聲響的確都會干擾到教室秩序,也讓孩子陷入被告狀的困擾當中。讓我們從不同的「怪聲」,進一步地找出真實的原因吧!

 

 

1. 叩叩聲:

常常是因為搖晃桌椅而出現的聲音,往往是因為喜歡將身體撐在桌上,或是身體界線不佳,所以導致出現的聲音。孩子因為背部核心肌肉力量不佳,所以無法乖乖坐好而出現的問題。在臨床上也是因為桌椅尺寸太小,而導致不停發出聲音的情況,給予較重的桌椅組來減少搖晃,或是加大桌椅之間的距離,將可以有所改善。

 

2. 清喉聲:

孩子將常會出現咳嗽、清喉嚨、低吼的聲音,與孩子有過敏或上呼吸道的問題所引起的。此時,爸媽就必須要避免孩子喝冰水,以減少刺激以免誘發咳嗽。但是如果同時又有反覆眨眼、扭頭的小動作時,就必須要注意是否為「妥瑞症」風險。「妥瑞症」是由於「壓力」所誘發,也因此越是提醒或處罰,反而會導致不自主發聲的頻率增加,所以常常在大考前會變得比較嚴重。幫孩子減少壓力來源,將可以有所改善。

喜歡安靜的孩子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很怕吵,就算是一點點小聲音,也會很敏感。明明就沒有聽到什麼聲音,但卻老是抱怨很吵。不喜歡到人多的地方,老是喜歡一個人自己默默的做事情?真是讓爸媽擔心在學校交朋友,會不會出現問題呢?

 

  有些孩子的聽力,就是特別的敏感,也因此對於細小的聲音也可以察覺。特別是對於「高頻率」的聲音,雖然絕大多數的人都聽不到,他卻可以很清楚地察覺,也因此容易受到干擾。就像是有時候,麥克風忘記關掉,會透過喇叭傳出高頻的嗡嗡聲,有人就是可以很清楚地聽得清楚一般。其實,這並非是一個缺點,甚至可以算是一個優勢,特別是當孩子需要學習樂器的時候。

 

  但是,這些孩子如果在吵雜的環境下,就很容易因為過度敏感而不舒服。如果從兒童發展的觀點來看,嬰兒在十個月時,需要分別「主體聲音」與「背景聲音」的差異,也因此對於不熟悉的聲音就會感到不安,甚至出現哭鬧的情況。這時,如果我們引導小寶貝去察覺各項不同的聲音來源,讓他了解這些聲音是無意義的「背景聲音」,寶貝很快地就會將這些聲音加以忽略,而不會察覺。相反地,如果此時讓寶貝長期處在過度安靜,一點聲響也沒有的環境中,聽覺就會變得較為敏感。

 

  對於喜歡「安靜」的孩子,請爸媽多多看到孩子的優點,而不要過度擔心,我們可以從三個方式來引導:

 

1.  避免麥克風:

自私的孩子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很自私自利,都不會為別人考慮,只要自己喜歡的,就想要據為己有。明明東西非常多,自己也都吃不完,就是一點也不肯跟別人分享。真讓爸媽擔心,孩子如此自私,在學校裡會不會被同學們排斥呢?究竟應該要怎麼辦呢?

        首先,我們必須要先說一個觀念,對於不滿五歲的孩子,請不要幫孩子貼上「自私」的標籤。這不是在幫孩子說好話,也不是在安慰父母,而是在兒童發展的角度來看。在五至六歲時,孩子開始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並且學習如何察覺他人情緒,但是由於尚未成熟,所以很容易出現「自我中心」的行為。也因此,往往需要靠大人的提醒,才能了解自己行為對於別人的影響。也因此,在這階段時,我們要引導孩子分享,但請不要把「自私」這個標籤,貼在孩子的身上喔!

        我們常常以為「自私自利」的相反就是「大方」,而硬是要孩子跟別人分享,其實應該是指「同理心」的發展。「自私自利」就是凡事只想到自己,只要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達到,但卻無視於別人的感受。也因此,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發展出良好的「同理心」,而絕對不是強迫要求孩子「分享」,那往往只會讓孩子變得更自私喔!

        對於「自私」的孩子,我們可以從三個方式來引導:

1.  避免過度分享:

愛作弄取笑別人的孩子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哈哈哈⋯⋯怎麼那麼笨」、「你的味道好像臭雞蛋⋯⋯」,孩子老是喜歡說一些取笑別人的話,真得是讓人感覺到很頭痛。究竟孩子為什麼會喜歡說這些話呢?難道真得是孩子的個性有問題嗎?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呢?

         孩子比想像中的「天真」,也因此絕大多數的「取笑別人」,本意上並非是我們大人所認為的「嘲笑」,而是想要逗弄大家開心而出現的行為。也就是說,當孩子說這些話語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別人可以也跟著「哈哈大笑」,讓他覺得自己可以「掌控場面」,而得到優越與認同的感受,所以出現的行為。在臨床觀察上,在7至10歲之間特別容易出現,隨著孩子「同理心」的發展,而漸漸地消失。

         然而,部分孩子由於「情緒察覺」的能力尚未成熟,也因此常常會「玩笑」開過頭,而導致人際衝突的情況發生。這時也就需要爸媽特別的注意與協助了。讓我們來一起了解導致孩子「愛取笑別人」的原因。

1. 挫折忍受:

孩子非常害怕失敗,常常過度擔心自己做錯,也因此當別人「失誤」時,就會過度的開心,而出現嘲笑別人的情況。甚至,會出現作弄別人來害別人失敗,而自己沾沾自喜。在協助上,必需增加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可以透過三個人以上的「規則遊戲」,例如:大富翁、撿紅點等活動,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就算是沒有第一名,也沒有關係。分辨何時是競爭、何時是合作,以降低孩子過度競爭的情況,就可以有效減少孩子出現不適當行為的頻率。

2. 過度競爭:

愛說話的孩子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我跟你說⋯⋯」、「我覺得應該要⋯⋯」。孩子很愛說話,只要醒著嘴巴幾乎都沒有停過,就很像是一台收音機一樣。老師也常常寫聯絡簿,抱怨他在上課愛講話,而干擾到教室的秩序,更令爸媽擔心,究竟孩子為什麼會愛說話呢?又如何能幫助他呢?

 

         「愛說話」本身並不是一件壞事,特別是在這個強調「自我表達」的世代,說話的藝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問題並不是「說話」,而是「時機」與「方式」,請不要強硬的要求孩子「不準說話」,那往往只會讓孩子感到混淆,而不會乖乖的去配合。也因此,如果孩子在家裡「愛說話」,基本上不用過度擔心。但是,如果孩子在學校上課也很愛說話,那我們就要特別注意。請先分析出孩子愛說話的原因,才能正確引導與幫助到孩子。

 

1. 感覺敏感:

感覺比較靈敏的孩子,可以察覺到別人無法察覺的刺激,也因此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干擾。所以常常可以聽到一些細小的聲音,不論是媽媽回家的腳步聲、爸爸騎車的摩托車、同學翻抽屜的紙張摩擦聲,都逃不過他的耳朵,也因此很容易分心。由於無法隔絕不必要的聲音,而導致注意力受到外在環境的吸引,特別是對於後面同學在做什麼特別有興趣,所以就會出現常常回頭講話的情況。此時,可以透過安排安靜乖巧的小朋友坐在旁邊,減少其被干擾的情況,以降低上課聊天的情況。

 

2.  聽不清楚:

不會主動跟人玩的孩子

文/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回家就說:「都沒有人要跟我玩」,真得讓媽媽感到非常擔心,是不是在學校裡被同學排擠呢?抱著不安的心,打電話詢問老師,老師卻說:「沒有啊!他每節下課都跑出去玩啊!」究竟是孩子說謊?還是出了什麼問題呢? 

 

        孩子實際上要表達的是「沒有人要陪我玩,都是我在陪別人玩」,也就是在遊戲時,都是別人決定要做什麼、玩什麼,而不是他擁有「主導權」。問題在於是否擁有「主導權」,而不是有沒有跟別人玩。如果,孩子在遊戲中,主控遊戲的機會不多,孩子漸漸地就會變得被動,也會擔心被拒絕,所以不敢主動去找其他孩子一起玩,而常常是在旁邊等待。

 

        其實,這些孩子並不一定「害羞」,有些甚至是非常的活潑,特別是在熟悉的環境下,是非常的主動與強勢。但是,只要一到了「新環境」卻好像是被下了「石化咒」,瞬間就變成一塊石頭,一動也不動的。這時,孩子最需要的不是鼓勵,那往往只會「提醒」他,讓他變得更緊張。而是幫孩子找到「第一個」好朋友,問題也就會漸漸地克服了。

 

       當面臨孩子有這樣的困擾時,我們可以用三個原則來協助孩子:

 

(一) 不要遲到,預留適應時間:

對於比較「慢熱」的孩子往往需要較長的適應時間,通常都會需要十分鐘左右才可以暖機完畢。也因此,當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時,請務必預留一些時間,讓孩子可以在開始前可以適應,自然就可以增加孩子的表現。所以,請千萬不要「遲到」,就算是只慢了一兩分鐘,但可能是導致孩子焦慮最重要的原因。

 

一直吃東西的孩子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就像是一個無底洞一樣,整天就是吃個不停,有空就想要拿東西吃,不吃好像是要他的命。就連在上課的時候,有時也會偷偷的從抽屜中,拿出麵包偷吃,常常被老師抱怨。究竟是孩子真得肚子餓,還是有什麼問題呢? 

 

        基本上,如果孩子就是在三餐的正餐時間,需要吃得特別多,別人吃一碗,他需要吃三碗才會飽,這往往不需要擔心,只要讓孩子多多運動就沒有關係。相反地,如果孩子是拿著「零食」吃不停,就連在讀書時也一手拿筆,一手拿零食吃,那可就是另外一個問題。這可能不是孩子貪吃,而是孩子有「不安全感」的暗示。

 

        其實,不論是大人或孩子,當有面臨壓力時,「吃」也是一個紓解壓力的「管道」。就像是我們在工作壓力很大時,我們常常也就相約去「上館子」,吃一餐豐盛的大餐來慰勞自己。對於成人而言,除了吃,我們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來紓解壓力,例如:看電影、聽音樂、兜兜風......等,但是對技巧有限的孩子,「吃」往往是最容易獲得,也是唯一可以運用的方式。

 

恐懼死亡的孩子

文/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不知道為什麼,突然對於「死亡」感到很害怕,甚至會偷偷地哭泣。甚至會非常擔心的問爸媽:「媽媽,你會死嗎?」究竟是不是孩子在心理上有什麼的陰影?還是發生什麼事情呢?究竟應不應該和孩子談「死亡」呢?

        近年來,由於「恐怖攻擊」頻率的增加,加上重大的新聞事件的發生,無疑也都增加了我們對於生活安全的恐懼。特別是才剛剛發生的「八仙塵爆事件」,在新聞媒體的大量報導下,許多「生死」的議題無形之間也都成為大人口中閒聊的話題,但卻也導致孩子可能過早碰觸到「生死」的議題,甚至導致孩子出現焦慮。

        對於五歲以下的孩子,對「生死」往往較為模糊,也因此孩子往往不會對於「死亡」有恐懼,反而是對於「怪物」更為恐懼。所以,常常會看到小孩子在玩遊戲時,大聲的喊:「你死了,不能玩了」,甚至還會扮演自己是死人的遊戲,反正只要遊戲結束了,大夥也就會「恢復」生命。也因此,對於小小孩而言,雖然他會說到「死亡」,但爸媽往往不需要過度反應,也不要特別詳細的說明,輕描淡寫的說:「死掉以後就會上天堂」。

       然而,當孩子漸漸長大後,通常在七歲以後,由於生活經驗與認知能力的發展,開始了解「死亡」就是代表「生命的終結」,而不會再存在於世界上。此時,孩子才會開始對於「死亡」感到焦慮,擔心自己會死亡,甚至會出現擔心親人死亡的「想像」。特別是當有親友「手術」或「住院」,當孩子也陪著一起去探病之後,常會因為害怕醫院的氣氛,而引發出孩子對於「死亡」的焦慮出現。

        因此,當孩子出現恐懼「死亡」時,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

1. 特殊事件導致:

怕黑的孩子

文/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晚上睡覺一定要人陪,就是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只要到一個暗一點的地方,就一定要吵著要開燈,不然就緊張到動也不敢動,超級怕黑的。究竟是孩子在賴皮?還是真得很害怕呢?究竟孩子為什麼會怕黑呢?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膽小,有些卻又非常大膽,也因此「怕黑」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發展年齡時期,而比較是「個人特質」的一部分。特別是有小孩子晚上比較容易做夢,容易驚醒的,往往較為容易有怕黑的情況。其實,孩子怕黑並不用太擔心,也更不要去威脅、嘲笑孩子,而是適當的引導,往往就可以讓孩子克服這樣的「恐懼」,而不會再怕黑了。

 

        首先,要分辨一個問題,就是孩子是一直都怕黑,還是突然怕黑。如果原本都表現良好,而突然的變得非常怕黑,往往是因為特殊事件的發生,所導致的情況,例如:新聞內容讓孩子感到恐懼,導致感覺強烈的不安全感,這時千萬不要用威脅的方式,不然反而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焦慮,而變得更為嚴重。給於孩子多一點的時間,避免接觸引發恐懼的線索,並且帶孩子去玩一趟,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往往在兩週後就會改善了。

 

        對於一直都會「怕黑」的孩子,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看孩子的感受:

 

1. 分辨真實與虛幻:

頁面

訂閱 RSS - 光光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