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吃飯

吃太快易發胖 半數童用餐時間待改善

【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董氏基金會去年底針對孩子用餐時間長度進行調查,發現近半數兒童都有待改善。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醫師湯國廷建議,孩子一餐實際用餐時間應不超過35分鐘為原則;不能因為擔心孩子吃不夠,而放任延長用餐時間。

調查結果顯示,只有約五成的孩子一餐吃飯時間符合最適宜的20~35分鐘;另有約兩成孩子吃太快,平均吃飯時間不到20分鐘;還有近三成孩子則是吃太慢,一餐會吃超過35分鐘以上,其中約一成更吃到了一個鐘頭以上。

近年日本研究發現,吃飯速度太快易增加孩子過重、腰圍超標及內臟脂肪高等危機。另外,美國研究顯示,孩子用餐時間不夠、吃得太趕,會影響營養素攝取的質量,導致攝取熱量過剩、營養卻不足。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說,吃飯速度太快會讓大腦飽食中樞來不及接收飽足訊息,讓孩子在感覺吃飽前就已經過量了,吃太多易導致肥胖,狼吞虎嚥也容易造成部分孩子消化不良、胃脹氣,或不小心吞下細骨魚刺等,有害胃腸建康。

她建議,讓孩子一餐實際用餐至少20分鐘以上,較能吃到足夠的營養,並讓孩子有時間確實咀嚼幫助消化吸收,也較能維持適當體重,不會過胖或過瘦。

湯國廷強調,不可讓孩子長期總是吃油糖較高、口感偏軟食物,應讓孩子依年齡與個別發展嘗試不同硬度、韌度的食物,以培養咀嚼能力。

外食預防仙人掌桿菌食品中毒

文‧圖/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597期

今年初臺北市傳出集體食品中毒案件,有4所國中、小學的學生食用某家廠商供應的午餐盒餐後,有數百位人出現食品中毒症狀、其中數十位學生因症狀嚴重而就醫,主要症狀為腹瀉。留樣檢體經衛生局檢驗後,檢出仙人掌桿菌。

在顯微鏡下可見仙人掌桿菌的周身佈滿短鞭毛,可在10~50°C中繁殖,最適合生長溫度為30°C。此菌會產生抗熱耐旱芽孢,普遍存在於周遭環境,且極容易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而污染食品。由於食品被污染後大多沒有腐敗變質的現象,攝食時不易被察覺。其造成食品中毒的主因是冷藏不夠或保存不當。  

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統計資料顯示,仙人掌桿菌占臺灣地區食品中毒案病因物質前3名。依中毒症狀可分為嘔吐型及腹瀉型二種。

(一)嘔吐型:潛伏期短,約0.5~6小時,原因食品大都和米飯類和澱粉類製品相關,蒸煮或炒過的米飯放置室溫,貯放時間過長為常見污染途徑,症狀有噁心及嘔吐等。

(二)腹瀉型:潛伏期較長,約6~15小時,原因食品主要是香腸、肉汁等肉類產品,濃湯、醬汁、果醬、沙拉、布丁甜點及乳製品亦常被污染,症狀有水樣腹瀉及腹痛,以腸炎表現為主。

不論是學校自辦團膳,或是向廠商採購的盒餐,大量製備食物過程中時間較長,且臺灣地區天氣高溫高濕,食品若在適溫下放置過久,仙人掌桿菌會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如果食用前未經澈底加熱,就可能會導致中毒。 

一直吃東西的孩子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就像是一個無底洞一樣,整天就是吃個不停,有空就想要拿東西吃,不吃好像是要他的命。就連在上課的時候,有時也會偷偷的從抽屜中,拿出麵包偷吃,常常被老師抱怨。究竟是孩子真得肚子餓,還是有什麼問題呢? 

 

        基本上,如果孩子就是在三餐的正餐時間,需要吃得特別多,別人吃一碗,他需要吃三碗才會飽,這往往不需要擔心,只要讓孩子多多運動就沒有關係。相反地,如果孩子是拿著「零食」吃不停,就連在讀書時也一手拿筆,一手拿零食吃,那可就是另外一個問題。這可能不是孩子貪吃,而是孩子有「不安全感」的暗示。

 

        其實,不論是大人或孩子,當有面臨壓力時,「吃」也是一個紓解壓力的「管道」。就像是我們在工作壓力很大時,我們常常也就相約去「上館子」,吃一餐豐盛的大餐來慰勞自己。對於成人而言,除了吃,我們還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來紓解壓力,例如:看電影、聽音樂、兜兜風......等,但是對技巧有限的孩子,「吃」往往是最容易獲得,也是唯一可以運用的方式。

 

訂閱 RSS - 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