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心理輔導- OK繃小孩的行為反應及如何協助

OK繃小孩
經歷事故傷害導致創傷的孩子,創傷表現因人而異,不同的狀況也有對應的處理方法:
A、孩子的表現與平常無異
有的孩子表現得跟平常一樣,或者更乖更聽話,可能是因為孩子身體還不舒服,也可能是孩子對意外解釋錯誤。例如孩子可能認為他會受傷是因為他不乖,所以他要變得乖一點;也有的孩子認為自己應該要勇敢一點,可是卻在半夜作惡夢、尿床或容易受驚嚇。如果孩子長期有這樣的想法,孩子可能會責怪自己、討厭自己、自信心低落。
 
B、恐慌
也有些孩子會突然想起意外發生的情形而感到恐慌,此時我們可以抱著他輕搖、為他披上毛毯,或是讓他抱著熟悉的柔軟物品,告訴他爸爸媽媽正陪著他,他很安全。要求孩子深呼吸、輕壓某物或踱腳,也可以幫助孩子放鬆。如果孩子因為太恐懼失去反應時,要孩子回答現在這個地方的聲音、味道、東西,可以幫他回到現實。過後,我們必須向孩子解釋方才只是他們腦中像電影重覆的情節讓他們害怕,其實他們很安全。恐慌結束後,多數孩子會筋疲力竭地睡著了,但有些孩子則需要一段時間平復。
 
C、尋找和創傷經驗有關的事物
有些小孩反而會故意去接觸那些和創傷經驗有關的事物。雖然有些活動可以幫助他們康復,但如果孩子還沒準備好,則反而會造成二次傷害。例如,有些孩子歷經過創傷事件後,喜歡看災難新聞或靈異節目,表現像適應不錯的樣子,但卻在晚上作惡夢,這是孩子尚未準備好,又再次經驗這些情境可能發生的狀況。
在受傷後的第一個月裡,最好不要讓孩子接觸到任何會讓他害怕的事物,如果不得已非得接觸不可,則要讓孩子有心理準備。我們可以直接問孩子什麼讓他緊張害怕,但有時候孩子說不出來,這時就要靠我們自己仔細觀察,是那些事物引起孩子的驚慌,記得盡量不要讓孩子看那些會勾起創傷記憶的電視節目。
 
D、膽小
不管孩子害怕的事物跟創傷經驗有沒有關係都是正常的。跟他說沒有什麼好怕,或是叫他勇敢一點,他還是會害怕。比較有用的方法是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很怕ˍˍ,我們一起想想看怎麼樣做你會比較不怕。」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知道爸媽會陪著他克服恐懼,而且最好在意外發生後,就讓孩子知道這一點。不要強迫孩子在短時間內不再害怕,否則孩子會掩飾他的害怕或用其他的方式表達,結果反而更糟。
可是太放縱孩子的恐懼也不好。我們只需要陪著孩子,向他保証他的安全,並提醒他這一切都是暫時的就行了。太保護孩子反而會使他失去克服恐懼的機會。當孩子不明的恐懼持續過久,使得孩子對日常生活失去興趣時,便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
 
E、作惡夢
在事故傷害後,許多的孩子會有睡眠問題,有的會作惡夢,有的會不敢一個人睡,有的孩子會在躺在床上時,突然想起意外經驗。在意外發生的一個月或數個月間,作惡夢是正常現象,父母可以先陪孩子睡一陣子,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如果孩子要求,可以和他一起睡。睡覺前,說個床邊故事,或放故事CD、輕音樂,輕拍孩子的背,開著小燈,都可以幫助孩子睡著。如果孩子半夜驚醒,要陪他再度入眠。不要擔心這樣做會寵壞孩子,此時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安撫。三、四歲以上的孩子,我們可以在白天時向他解釋會作惡夢是因為他心中的恐懼。意外發生六到八週後,孩子仍持續因為惡夢而驚醒,則需要求助專業人員。
 
F、退化,行為變得像更小的孩子
意外發生後,有的孩子會變得衝動、容易生氣,會咬人、打人,也會出現尿床、要求使用奶瓶的退化行為。有些孩子只要照顧者一離開他的視線,就開始哭鬧。這些退化行為都是暫時的,而且是正常的。想想看孩子小時候,我們是怎麼照顧他的,現在我們也必須像那時一樣地照顧他。讓孩子知道爸媽瞭解他的困難,而且會陪他一起克服,等他再次長大。例如在公園發生意外的孩子拒絕再到公園時,我們可以說:「那等你覺得可以去時,我們再去。」這暗示,有天仍會去公園,而不是永遠都不去!而面對黏人的孩子,可以清楚地告訴他,爸爸媽媽要去那裡,什麼時候會回來,並且保証這段時間裡他很安全。千萬不要失約,否則會破壞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多點耐心和理解,他只是個脆弱的孩子,當然,這只是暫時性的,如果過了一段時間還是這樣,便需要尋求專業協助。
 
G、故意破壞規矩
此時父母最好不要因為同情而容許孩子任意破壞家規,因為意外會使孩子覺得一切都失去控制了,而家規對孩子來說是日常生活中確定可倚靠的一部份,他藉由破壞來測試父母的反應,以確定並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會因為意外事件而改變。當然,我們也不能毫無彈性地責罰小孩,而造成他處理創傷經驗外的額外壓力。
 
H、把意外事件當遊戲來玩
很多孩子都會利用遊戲重演意外經驗,這種情形會密集地持續一段時間。大多數的孩子在進行這個遊戲時,並不需要大人的參與,特別是年紀較大的孩子常需要隱私。但是犯罪受害兒童進行的遊戲需要被適當的監督,如果會傷害或驚嚇到一同遊戲的兄弟姊妹或朋友,必須禁止他再玩這個遊戲。
孩子的玩具裡可能沒有重演創傷經驗所需的道具,例如車禍受傷的小女孩可能沒有玩具汽車,我們可以買輛玩具車給她。有時候小孩子要求的玩具可能會與創傷經驗完全無關,也許他只是需要個代替物或出氣筒。
 
I、反覆訴說意外事件
在復原過程中,孩子需要不斷地說出他受傷害的經驗,而且需要他所愛的大人給予傾聽。這對大多數的父母而言很困難,因為多數父母們總是急著想遺忘這件事。別擔心,孩子會在適當的時候停止,有的時候甚至突然得讓父母措手不及。
 
J、孩子說恨加害者
如果能讓孩子自由地說出他們的感覺,可以幫助他們復原,但是不管孩子多大,都不容易直接說出他們的感覺,特別是還沒上學的小孩。有時候就算孩子說出來了,父母也很難接受,反而讓孩子覺得他們不應該有這些負向的感覺。不要在這個時候教導孩子寬恕和仁慈,他被傷害了,他有權利生氣。我們所要做的只是聽他說,並且再次告訴他:「那個人不會再傷害你了!」當我們發現自己無法心平氣和地傾聽孩子的情緒時,就應該尋求專業的幫助,來幫助我們自己和孩子。
 
穩穩來  不要急急換
為了要幫助創傷的孩子盡快走出不好的記憶,許多家長會希望能讓孩子換換環境,例如旅行、搬家,不過,意外發生後,最好維持生活習慣,不要立刻做改變,避免搬新家或出外旅行,留在熟悉的環境中對孩子比較有幫助。但如果孩子覺得日常生活對他有威脅,恢復日常作息的步驟可能要慢,例如被熱水燙燒的孩子,可能不肯再踏進廚房,我們需要有耐心,一步步地引導孩子回到正常生活。
若事件是在學校發生的,可以請老師與班上同學討論此次的意外事件及心中感受,避免其他孩子的過度壓力或錯誤解釋該事件。孩子復學後,則應提醒同學,受傷的孩子在外觀上可能有些不一樣,但仍是原來的好同學。
 
父母可以考慮孩子的意願、學校老師對這次意外處理的方式妥不妥當、以及自己對老師的信任程度,來決定要不要讓孩子轉學。不管孩子是不是唸原本的學校,要視情形適度地讓學校老師知道孩子發生什麼事了,並且討論彼此擔心可能會發生的行為。我們可以提醒老師對全班學生談談您的孩子,體諒與尊重也是對其他孩子必要的教育。
 
至於孩子本身,在入學前要先和孩子討論他可能會遇到的情形,幫他想出可以用什麼幽默樂觀的方式應對。父母從意外發生之後對孩子的態度,會影響他能不能樂觀自信地看待自己、未來及周遭。當孩子入學以後,要注意孩子的學習情形,和老師保持密切的聯絡,不要認為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請不要忘記我
最後要提醒家長,要避免為了照顧受創傷的孩子而忽略了其他手足的感受。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感很複雜,相互依賴也彼此競爭。對於兄弟姊妹的意外,其他孩子可能會誤以為是自己的關係,例如他會認為是前一天罵哥哥去死,才會害哥哥受傷。我們必須和其他孩子談論此次的意外事件,以免他們背負不必要的罪惡感。其他孩子可能也會發生和受傷兒童一樣的行為問題,他們會開始懷疑這樣的意外會不會也發生在自己身上,因此常覺得不安全,不信任外面的世界,特別是那些意外發生時,也在現場的孩子尤其可能會有這種情形。
 
有些孩子會對父母太關心受傷的兄弟姊妹感到不滿或吃醋,他們有時不會說出來,卻開始在學校裡打架、不繳作業,以爭取父母的注意。我們必須用孩子聽得懂的話告訴孩子,為什麼爸媽要特別照顧受傷的手足,並保証我們還是一樣愛他。我們可以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讓孩子幫忙照顧受傷的兒童,並感謝他的幫助。不要要求孩子一夕之間表現得像個成熟的大人,記住,即使他沒受傷,他仍只是個孩子。
 
文章出處:
本文出自靖娟基金會出版2009年走出創傷~心理復健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