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面對災難,兒童青少年心理狀態與適應

面對災難,兒童青少年心理狀態與適應

文/謝玉蓮 臨床心理師

1050206凌晨四點,一場地震,震碎了許多家庭的幸福,看著新聞現場畫面,怵目驚心的斷垣殘壁,我們都受傷了,無論是身體或心靈,無論是災區或非災區,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心是如此沉重,不難想像這場災難之後,是需要多大的心理能量,才去因應這令人震撼的景象。

此刻的我們,心是如此慌亂、擔憂、害怕,這些情緒在初期都是正常的、大家都會經歷的感受,但有時情緒無理的鋪天蓋地蔓延起來,如果,大人都無法增能自己的心理力量,安定自己的心,那身邊的孩子小小心靈能否渡過這過程,更是大人需要好好觀察,加上孩子由於發展階段的不同,對災難的認知和表達方式,也需要大人用心的去引導,孩子也需要足夠的時間、穩定的環境,也才能一步步去理解這件事情, 進而安定孩子的心,降低災難對孩子的影響。

 

一般孩子面對災難,可能出現以下情緒狀態:

學齡前兒童:孩子可能出現一些退化性行為,例如:沒源由之哭泣、發脾氣、尿床、吸吮手指、怕黑、依賴、害怕獨處與陌生情境; 也可能出現激動、固執堅持、對喜歡的事物不感興趣。甚至可能半夜突然驚醒大哭, 卻說不出是怎麼回事

 

學齡期兒童:孩子可能出現過多不合理抱怨,抱怨功課、同學、老師、不公平等等,也可能口語述說擔心再次發生災害、缺乏安全感,甚至可能無法專心、難與同儕參加活動或顯得退縮; 也可能回詢問關於死亡的話題及意義,甚至擔心家人會死亡。

 

青少年階段:孩子可能出現身體不舒服抱怨、過度熱心想參與救災(一旦拒絕其意願,可能出現口語攻擊或直接參與行動),也可能出現憂鬱情緒、睡不著狀態。

 

此時的大人們,我們需要做以下的改變:

 

(一)隔絕媒體資訊,恢復日常生活的規律

有時,重複讓孩子暴露在過多災難訊息中,反而更容易激發孩子焦慮情緒,逐步恢復生活的規律作息,可以穩定孩子,增加安全感。也可以在睡前擁抱、溫暖繪本的述說,允許抱著玩偶入眠,皆可以安撫孩子。如果孩子出現退化性行為,不是孩子故意找碴,而是需要更多安全感的再保證。

 

(二)溫暖的安慰,堅定的態度

如果孩子出現身體性抱怨,例如頭痛、肚子痛,可以先觀察孩子出現頻率或是強度,如果真的不是生理狀態,那麼會逐漸降低頻率及強度,也給身體擁抱、口語安慰即可。但如果些症狀嚴重到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例如可能出現拒學等狀況,則需諮詢臨床心理師。 但如果孩子出現攻擊或反抗行為,例如、打架、霸凌行為,那麼則須設立界線,給予行為後果處罰。當然,仍需好好觀察是否孩子的焦慮、緊張是以這些外化性行為表現出來,則建議給予孩子任務,例如:做家事、運動、爬山等等,讓孩子轉移注意力並獲得情緒的紓解,也可以與孩子靜心談談,同理其情緒後。

 

(三)耐心、誠實回答關於死亡議題

孩子可能會重複詢問關於死亡議題、災難議題,此時,大人能做的只有耐心,並盡量誠實的回答,也可透過生命教育繪本協助孩子理解死亡議題。有些青少年會對自己現階段幫不上忙感到很罪惡,這時候大人可以告訴他們這不是他們的責任,而且大家已經在想辦法讓生活恢復正常,抱怨、罪惡感對事情並不會有幫助,且災後重建是長期的,有時寫封信鼓勵災區居民,都是一種另一種形式的協助。

 

每一個人都具備正向的內在能量,我們需要協助孩子在慌亂中找尋自己的能量,增強孩子自我效能,如此一來心理能量的促能化將協助孩子疏通情緒,也能協助自己跨越此次災難風暴。我們祈禱,在此次災難過後,彼此心理能量茁壯;雖然迎向陽光的路途艱辛,但讓孩子了解,我們一直都在陪伴著,陪著他渡過這暴風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