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大人不要急!孩子需要的是真實的經驗,而不是正確的經驗!

        在陪伴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之中,有許多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感受到家長的急切!! 記得在前些日子,在大班孩子的課程之中,我安排的有關於精細動作以及書寫準備的活動,當時是希望孩子可以藉由這些活動漸漸習慣在操作工具時,如何使用指尖用力的經驗。而在這些看起來十分簡單的課程當中,此起彼落責罵聲、以及孩子們一個個開始抽抽噎噎的哭聲,讓我開始了解到家長在和孩子一起學習的時候最困難的關卡---真實的經驗與標準的成功。

        洋洋是一個很容易讓人發現需要協助的孩子,常常因為搞不清楚狀況、語言表達較慢,在情境互動的表現有較需要時間。在我的職業生涯之中,這樣的孩子總是比其他的孩子更辛苦些。但洋洋卻不是在<短處>讓我留下印象,這個孩子使我最深的感想是---這是一個我所見過最快樂的孩子。

        當孩,快樂並不來自於物質因素、或是洋洋過人的天資,洋洋的快樂我想有一大部分是來自母親的態度---了解<真實經驗>的過程以及設定<孩子的主動參與>為目標。這是一件困難的是,尤其在強調快速學習的今天。事事速成、處處求效率,連孩子的成長也被要求成效。

        就醫學的專業觀點來說,孩子的發展我們如果用圖形表示的話,比較像是<螺旋狀的>,而不是一般認為的線性關係。而且,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有許多過程是十分種要的,但並不會一直存在。例如:爬是一個階段,但是成人之後我們就不會使用爬這個動作了。所以,如果今天我們教孩子時,直接就讓孩子走路而不經過爬行階段,我們可以很快了解這是完全不適當的。但是,在今天我們卻是用這種不適當的方式教導孩子在書寫、自我照顧、工具使用、解決問題、人際互動…….等等等。

       舉個簡單的例子,學齡兒童穿珠珠時可以使用慣用手拿繩子、非慣用手拿珠子,這是一個成熟的方式。但是對兩歲的孩子來說(也就是一開始學習穿珠子的時候),孩子會使用慣用手拿珠子。這個很奇怪的發展其實一點都不奇怪,因為孩子前一個學習的活動大多是形狀版、存錢筒、插棒這些慣用手拿物體,而非慣用手沒事做的遊戲。而當孩子漸漸開始參與新的活動時,漸進式的學習身的運用,就會造成孩子在參與時多種經驗的嘗試,並經由這些過程,發展出最有效率、最成熟的動作。然而,如果沒有這些經驗,孩子就算做出了差不多的動作,也會因為動作經驗不足,而出現無法適當回應環境的表現。例如:老是無法用橡皮擦將錯字擦乾淨、或是不會用直尺畫直線等。

        學習及經驗是兩種互相增益的過程,經由<經驗>孩子可以漸漸產生<學習>。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就會發覺先有多次的<經驗>才會有機會產生<學習>也就是說,如果只在意孩子是否有學習而剝奪孩子經驗的過程,或者是希望減少經驗就獲得學習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所以,當孩子學習<發展元素>時,大多的時候我們的教導是多餘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學習這件事情的全貌,再讓孩子在友善的環境之中參與、練習。   

        同時我們也需要了解,孩子會需要學習的事物多是有<步驟的>!但是,在孩子經驗的過程之中,這些步驟可不是一次就都完全學會,有許多時候孩子會遺漏了一些部分,所以孩子才需要再多經驗幾次。這時候,如果孩子能有友善的環境及互動,就可以產生良好的學習經驗。但是,如果身旁的大人不小心一時心急讓孩子不花力氣的<假裝完成>活動,那一知半解、自以為是的學習可就稱不上學習了。

        我常說---上天在孩子身上放了世界上最適合用來學習長處。願意嘗試、在重複的過程中獲得興趣、別人稱讚一下就有動力、就算真的很挫折也可以用看的學習。所以,我們不應該浪費這些天資,只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有真實的經驗、主動參與就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