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保健

國健署調查:兒少近視惡化 大班10童就有1童近視

台灣孩子近視越來越深!衛福部國健署每5到7年進行一次兒少視力調查,今日公布最新調查結果,發現幼稚園到中班到小學六年級近視盛行率均更嚴重,現在幼稚園大班的孩子,每10人就1人近視,小一生每10人就2人,小二生每10人就3人,小六生每10人就高達7至8人近視。

國健署去年度委託台大醫院團隊進行「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研究團隊在高度都市化市鎮、中度都市化市鎮、低度都市化市鎮分層抽樣,共抽取35所幼兒園、23所小學、20所國中、23所高中,有效樣本共計7348人,以散瞳驗光方式檢查,結果顯示,幼稚園到中班到小學六年級近視盛行率均更嚴重。

相較於民國99年的調查資料,幼稚園大班孩子的近視率自7.1%上升至9%,小一生自17.9%上升至19.8%,小二生自28.3%上升至38.7%、小三自38.5上升至43.3、小四生自51.3%上升至52.7、小五生自56.6%上升至62.2%、小六生自62%上升至70.6%。細看兒少近視度數,發現小學中高年級起,有越來越多人演變成高度近視(度數大於500度),小六生的盛行率就高達10.3%,國三生達28%,高三生已高達35.7%。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對兒少近視問題感到憂心,他指出,一旦近視,就終生近視,平均每年增加75至100度,若近視度數高於500度、成為高度近視,容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與黃斑病變,甚至有10%的失明風險。

王英偉說,家長需有「視力存摺」的概念,如果孩子沒有從小保護視力,視力存款會越來越少。建議家長幫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別讓未滿2歲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提醒孩子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每日戶外活動2至3小時,每年定期檢查視力1至2次,以延緩低齡早發性近視。

傷口癒合

     從傷口產生的那一刻開始,癒合就有如一齣舞台劇般一幕幕的演出,包括許多複雜的過程及眾多重疊的步驟,例如凝血、血管收縮、血管擴張、吞噬作用、肉芽形成、纖維細胞生成、血管形成、上皮細胞再生、膠原蛋白的吸收及改造等,遵循特定的連續性步驟,直至疤痕組織形成,可區分為凝血期、發炎反應期、 增殖期、成熟期。每一幕各有其主角與配角,萬一角色的功能無法發揮造成劇情無法鋪陳發展而停滯在特定場景,歹戲拖棚,就形成慢性傷口或問題傷口。
 
    傷口產生後的數分鐘至數小時,裸露的血管內皮沾黏血小板,誘發凝血因子活化,產生系列的凝血反應,形成血栓,配合血管平滑肌收縮,停止受傷部未繼續大量出血,進入為時數小時至數天的發炎反應期。凝血期產物血栓中之血小板釋放出數種生長因子吸引及活化多形核白血球、巨噬細胞、纖維母細胞、內皮細胞。多形核白血球於受傷後24-48 小時進入傷口清除細菌與組織殘骸;受傷後48-72小時,巨噬細胞出現於傷口,進一步製造多種生長因子,負責進行吞噬作用,召喚更多的纖維母細胞以製造基質,刺激平滑肌與血管內皮增生而血管新生。受傷後的第4天至第3週,為增殖期,纖維母細胞於受傷後7天左右成為主要細胞,負責持續製造膠原蛋白,並與前期新生之血管共同形成肉芽組織,逐漸取代於凝血期所產生的血栓。受傷後第4週至數月,受傷部位內的細胞數減少,經由膠原蛋白的相互網狀連結而逐漸增加疤痕的機械強度,達位受傷前的80%左右。
 
訂閱 RSS - 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