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傷口

液體OK繃 別塗大傷口!

    日常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小抓傷、刀傷、擦傷、挫傷等,這些小傷口通常會自行癒合,但平時要如何保護傷口避免感染?此時傳統貼布型「OK繃」,或「液體OK繃」都可派上用場,至於適用於哪一種傷口?就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為大家說分明!

    「液體OK繃」俗稱「醫用三秒膠」,是一種液體或半液體狀態的醫療器材,塗抹在小型傷口,乾燥後會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只要清潔傷口,擦乾水分和血液,在乾燥的患部上塗適量的液體OK繃等待乾燥,用完要馬上旋緊蓋子,它的刺鼻氣味和液體外觀,很像三秒膠、快乾膠,但基礎成分與結構卻不同,千萬不能把瞬間黏著劑當做液態OK繃來使用。

正確選用傷口敷料

年幼孩童活潑好動,遊戲活動時難免跌倒受傷,您知道該選用何種傷口敷料,才能讓孩子的傷口快速癒合、避免細菌感染,又能在洗澡時達到的防水效果嗎?藥局販售的傷口敷料種類繁多,經常讓不知所措的家長傷透腦筋,食藥署特地彙整出市售三種主要的傷口敷料簡介。

傷口敷料的主要功能是保護傷口免受外界的刺激、促進癒合時間及降低感染機率,因此,正確地選擇敷料,對傷口保護及癒合很有幫助。目前市售敷料大致可分為傳統織物敷料、合成敷料及生物性敷料三大類。

第二張圖

適當的選擇傷口敷料,能保護傷口免受外界的刺激、縮短癒合時間並且降低感染機率。食藥署提醒,民眾自行選購傷口敷料前,應牢記「醫材安心三步驟,一認、二看、三會用」口訣。

第一、要先認識什麼是醫療器材

第二、是在購買產品時看清楚包裝上載明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

第三、使用前要詳閱說明書,才能正確使用醫療器材。

食藥署呼籲,為了保障自身消費權益和健康安全,民眾除了學習認識醫療器材之外,在使用醫療器材之前,可以先向相關專科醫師諮詢,並詳細閱讀產品使用說明書;使用過程中一旦發現有不良品,或使用後發生不良反應,可以直接到藥物食品化粧品上市後品質管理系統通報,或撥打不良反應通報專線:02-23960100進行通報。

傷口癒合

     從傷口產生的那一刻開始,癒合就有如一齣舞台劇般一幕幕的演出,包括許多複雜的過程及眾多重疊的步驟,例如凝血、血管收縮、血管擴張、吞噬作用、肉芽形成、纖維細胞生成、血管形成、上皮細胞再生、膠原蛋白的吸收及改造等,遵循特定的連續性步驟,直至疤痕組織形成,可區分為凝血期、發炎反應期、 增殖期、成熟期。每一幕各有其主角與配角,萬一角色的功能無法發揮造成劇情無法鋪陳發展而停滯在特定場景,歹戲拖棚,就形成慢性傷口或問題傷口。
 
    傷口產生後的數分鐘至數小時,裸露的血管內皮沾黏血小板,誘發凝血因子活化,產生系列的凝血反應,形成血栓,配合血管平滑肌收縮,停止受傷部未繼續大量出血,進入為時數小時至數天的發炎反應期。凝血期產物血栓中之血小板釋放出數種生長因子吸引及活化多形核白血球、巨噬細胞、纖維母細胞、內皮細胞。多形核白血球於受傷後24-48 小時進入傷口清除細菌與組織殘骸;受傷後48-72小時,巨噬細胞出現於傷口,進一步製造多種生長因子,負責進行吞噬作用,召喚更多的纖維母細胞以製造基質,刺激平滑肌與血管內皮增生而血管新生。受傷後的第4天至第3週,為增殖期,纖維母細胞於受傷後7天左右成為主要細胞,負責持續製造膠原蛋白,並與前期新生之血管共同形成肉芽組織,逐漸取代於凝血期所產生的血栓。受傷後第4週至數月,受傷部位內的細胞數減少,經由膠原蛋白的相互網狀連結而逐漸增加疤痕的機械強度,達位受傷前的80%左右。
 
訂閱 RSS - 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