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近視

近視治療間斷 恐報復性惡化

▲醫師李致名提醒,兒童、青少年每年應定期檢查視力1、2次。(記者蔡淑媛攝)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台灣青少年逾8成有近視,高中生約3成有高度近視,尤其手機等3C使用增加,甚至幼兒園小朋友就近視,越早近視,度數增加越快,越容易高度近視,未來眼病變風險也越高;醫師更提醒,使用長效型散瞳劑或角膜塑型鏡片矯正治療應長期穩定使用,一旦因副作用而「間斷」使用,不但視力會惡化,甚至出現反彈效應,度數增加更快。

16歲石姓少女在小二就因近視,使用散瞳劑、角膜塑型鏡片矯正治療,但因過敏不舒服等狀況而不時停用、間斷性使用,結果導致視力持續惡化,國三已重度近視達600度;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師李致名估計,如果持續惡化,成年近視恐飆至800、900度。

夜戴角膜塑型片 白天視力1.0

石姓少女到中山附醫治療,接受精準驗光及角膜地圖、淚液測試等檢查,量身訂做角膜塑型鏡片配戴,晚間及睡眠時配戴6小時以上,白天就能保持1.0視力,也無不舒服等副作用;她開心說,喜愛的游泳、騎馬、西洋劍、跆拳道都沒問題了,不但方便,也不再擔心度數惡化問題。

學童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 可防近視

學童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可降低近視產生機會。(記者簡榮豐攝)

學童每天戶外活動兩小時,可降低近視產生機會。(記者簡榮豐攝)

2020-07-19 05:30:00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暑假到,不少學生宅在家中打電動、看影片;台灣防盲基金會提醒,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易導致近視、一旦近視就不可逆,建議每天戶外活動二小時,讓光線進入眼球、促進視網膜分泌多巴胺,降低近視產生機會。

分泌多巴胺 抑制眼軸變長

 

防盲基金會指出,國健署於二○一七年做「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發現,國小一年級近視盛行率已近二成,六年級近視盛行率為七成;國中三年級近視盛行率近九成、高度近視盛行率近三成。

學童近視的嚴重程度會隨年齡增加,平均每年增加七十五度到一百度。許多研究都顯示,年紀越小有近視,越容易高度近視,高度近視者有較高機會併發易造成失明的眼睛疾病,例如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及白內障等。

防盲基金會建議,每天戶外活動二小時,當光線進入眼球時會促進視網膜分泌多巴胺(dopamine),這種神經傳導物質會抑制眼球的眼軸變長機制,因而避免或降低近視產生。

國小學童近視率 創10年新低

 

眼科醫師強調學童長時間戶外活動有助於預防或延緩近視。
(資料照,記者方志賢翻攝)

去年為44.3% 國中生升至73.6% 10個國三生就8個近視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國小學童近視率為44.35%,創近十年近視率新低,但國中學生近視率為73.59%,相當於10個國三生中,就有8個近視。國健署呼籲,視力像存摺,家長從小就要教導孩子保護視力,別讓視力隨著年齡攀升,視力存款愈來愈少。

台灣近視率奇高,國健署推出「護眼123」,希望家長每年定期帶家中孩子檢查視力1至2次;未滿2歲幼童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者每日看螢幕的時間也不要超過1個小時;每日戶外運動2-3小時,用眼30分鐘最好就要休息10分鐘。

國健署指出,政府努力搶救學童視力,但隨著學童進入國中,國小六年級的視力不良率62.75%變成國中一年級的69.38%,年級愈高,近視率也跟著上升。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要改善學童近視率,最好從學齡前兒童著手,他指出,歐盟規定6歲以下孩童使用3C產品絕不能超過1個小時,就是要延緩低齡早發性近視。

國小學童視力不良連5年下降

童越早近視 度數越易增加

每個學期開始之後,小朋友接受視力檢查,有些家長就會開始抱怨,孩子視力怎麼又退步這麼多。執業眼科醫師邱正仁昨日表示,通常發生近視的年齡層有兩個高峰,第一個是七至八歲,第二個是十三至十四歲,孩童越早罹患近視,近視度數越容易增加,也越難控制,以後變成高度近視機會越大。

邱醫師指出,根據官方調查顯示,台灣學童近視比率一直居高不下,國小一年級近視率大約兩成,國小六年級近視率飆高到六成,高中到大學近乎九成近視率,令人憂心的是,十八歲左右近視族群當中,約有高達六分之一的人超過六百度高度近視。

一般來說,國小一年級到四年級,平均每年增加一百到一百二十五度,國小四年級到國中三年級,每年增加七十五到一百度,高中之後平均增加三十五到四十度,大學後大約每年只增加二十五度。由此可見,台灣學生近視情況相當普遍,也值得家長更加重視近視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近視不但造成生活不便,也會增加閱讀、視物、用眼等困擾,甚至高度近視可能產生其他併發症,比如視網膜剝離、黃斑部退化、青光眼、白內障等,這些都會造成視力受損,嚴重者甚至還會失明,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近視只要戴眼鏡就好,而是必須嚴肅看待這件事情。

破解散瞳劑迷思!

家有近視兒童嗎?有時可能需要讓孩童點「散瞳劑」治療,家長們擔心的是:何時該點散瞳劑?會不會有嚴重的副作用?以下分別逐一討論。

◎為什麼要用散瞳劑

    眼科醫師在做眼底檢查前、手術放鬆睫狀肌用來止痛、檢查有否假性近視,以及治療近視時,會視情況使用散瞳劑,對兒童而言,主要是為了治療近視。

◎哪種散瞳劑可治療近視
    散瞳劑可分短效型及長效型,在醫院做眼底檢查、檢查是否有假性近視時,用的是短效型散瞳劑,藥效約6至8小時,藥效過後瞳孔即會恢復正常。

9歲童日玩十小時手機變鬥雞眼!醫要求戒 童崩潰:戒不掉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近年不少學生「手機不離身」!甚至對手機使用成癡。大陸安徽合肥就有一名9歲男童,因暑假沉迷於玩手機,導致雙眼變成「鬥雞眼」。這讓醫生要求他短期內暫停玩手機,不過男童卻直言「戒不掉」。

鬥雞眼,手機,大陸,安徽,合肥,近視,斜視,檢查,控制,作業, 圖/翻攝自微博 ID-2079744

▲日玩10小時手機,9歲男童變鬥雞眼。(圖/翻攝自微博)

綜合陸媒報導,一名9歲兒童暑假期間每天玩手機,即便父親限制他每天只能玩10小時,不過男童卻勸不聽,甚至一玩就一整天,而近日父親發現他眼睛怪怪的呈現「鬥雞眼」情況,趕緊帶他去給眼科醫師檢查。

報導指出,事後醫師診斷,男童是因長期近距離使用手機,導致眼睛的調節功能,在長時間集中造成的的「鬥雞眼」。這讓醫師要求,男童至少要休養3個月至半年,不能使用手機來改善該情況,如果仍無法改善就可能需做手術治療。不過男童卻坦言「戒不掉」。

近視童當心 眼病變機率高

〔記者羅碧/台北報導〕可別以為近視只是看遠視力較差,最新研究發現,近視學童的視網膜血管密度比正常學童低,黃斑部沒有血管的面積也增大,顯示近視眼的營養和氧氣供應較差或不足,提高了未來眼睛退化、黃斑部病變等機率。

透過「視網膜黃斑部光學共軛斷層檢查」,可了解視網膜血管狀況,及黃斑部有無病變。(記者羅碧攝)

透過「視網膜黃斑部光學共軛斷層檢查」,可了解視網膜血管狀況,及黃斑部有無病變。(記者羅碧攝)

視網膜血管密度明顯降低

國際知名期刊PLOS ONE《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七月份刊登了波蘭華沙兒童醫院利用「非侵入性工具光學共軛斷層掃描血管造影(OCTA)」檢測一百四十三名十一歲至十五歲兒童的眼睛,其中有八十九人近視,度數在一百度到五百度之間,研究發現近視兒童組的視網膜血管密度明顯降低與黃斑部無血管面積明顯增大,而近視眼軸增長也加重了血管密度的降低,同時黃斑部的「旁中心凹(黃斑部的中心區,掌管精細視覺)」厚度也變薄,顯示近視造成視網膜血管分布密度與厚度下降。

家長讓她從1歲就看手機 2歲女近視9百度「回不去了」

不少家長讓孩子從小就接觸手機和平板電腦,這對孩童的眼睛長期會造成嚴重傷害。(示意圖/TVBS)

現在3C科技發達,不少父母親為了讓孩子乖乖的,常常利用平板或手機播放影片給孩子看。最近大陸發生一起案例,江蘇一名2歲半的女童,父母親從她1歲起就給她看手機,每次都很長的時間,不料最近發現她習慣皺眉頭和瞇眼睛看東西,檢查一看發現她近視900度;醫師還說女童的高度近視「不可逆轉」,隨著年紀增長度數還會再加深。

根據新浪網報導,江蘇揚州這名2歲半的女童「小曼」(化名),日前被家人帶往揚州市婦幼保健醫院兒童眼耳鼻喉科檢查,科長劉琍醫師發現,小曼看東西時總是瞇著眼,這時候家長在一旁補充,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已經持續1年了,原以為只是壞習慣而沒太在意。

直到最近,小曼的父母親發現她的情況愈來愈頻繁,最後帶往醫院檢查,經過散瞳驗光,發現她的的雙眼近視到達900度。事後追問得知,小曼的家人和長輩對她十分溺愛,且為了哄孩子,從小曼1歲起就讓她看手機,尤其她每次觀看時都特別安靜,所以家人讓她觀看的時間愈來愈長。

進一步檢查發現,這樣的情況造成小曼更嚴重的後果。小曼的高度近視不可逆轉,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她近視的度數只會愈來愈深。

對此醫師建議,現在由於3C產品發達,不少人從小就提早使用電子產品,3歲以下的幼童不要太早就接觸手機和平板電腦,3至6歲的兒童,每天使用電子產品別超過30分鐘,並且多些戶外活動,至少1小時以上。

醫師提醒,家中孩子若出現以下這7種症狀,就對多注意小心了。

阿嬤每天餵童看手機 4歲男童近視650度

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度公布電子螢幕衛教指南,2歲下幼童不應接觸任何電子螢幕,2到5歲孩童每天最多限制在1小時內。過度使用3C產品已讓臨床上出現許多個案,1名年僅4歲的男童,每天長時間使用手機,近視飆破650度,某天喊著看不清楚,就診才發現視力已嚴重受損。

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科主任呂大文說,該名案例是他收治過最小的案例,2年前,該名男童就診時,年僅4歲,家長礙於工作,將孩子托送給爸媽帶,爸媽為了不讓男童哭鬧,天天讓男童玩手機、看影片,隨男童高興要看多久就多久,直到男童返家後,常說看不清楚,檢查才發現近視已經到了650度。

呂大文表示,國外曾有研究,初生的老鼠與成年老鼠進行實驗,每天暴露在藍光的環境中,初生的老鼠兩周後,出現黃斑部病變,分析原因為眼睛組織薄,藍光容易透入;他說,使用3C最擔心的問題是「近距離」使用,馬上會發生的是近視,長期暴露在高藍光的電子螢幕下,約10年,黃斑部就會提早病變,而黃斑部病變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只能延緩惡化。

早在WHO公布指南之前,歐盟(EU)已多次提倡,且年齡的建議更拉升到6歲以下都不該接觸電子螢幕,呂大文表示,WHO建議在2歲以前,其實與上述提及的研究有關,老鼠年齡若換算人類年紀,大約是2歲左右,才有此建議。

他也呼籲,每年的寒暑假都是假性近視的高峰,短時間大量使用3C也會造成視力受損,雖說是假性近視,但弄假成真的案例也比比皆是,呼籲家長千萬要提醒並多帶孩子到戶外,別長時間窩在家中玩手機。

用對散瞳劑,防兒童近視惡化

眼科醫師發現9歲的小乖視力不良,建議點散瞳劑治療,並提醒家長要定期回診追蹤,但家長卻擔心,長期使用散瞳劑可能會導致青光眼,甚至會傷害腦部神經?對此,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專任黃柔蓁主治醫師,為大家解惑。

在使用散瞳劑時,較需擔心的副作用是眼壓升高,因為當瞳孔放大時,眼球前房隅角比較狹窄的人,前房水排出路徑也會被壓縮,導致眼壓上升,但較易好發於年長、身材嬌小的女性,幾乎不會發生在孩童身上;若家長還是擔心,回診時可請醫師檢查孩子的眼壓。

一般而言,眼科醫師開立散瞳劑的原因有3種:

1.檢查視網膜或開刀時放大瞳孔:臨床上檢查視網膜的時候,為了讓病患眼睛遇到強光不會縮瞳,所以會請患者點散瞳劑,讓瞳孔放大。

2.止痛:散瞳劑還有放鬆睫狀肌的效果,因此可用於開刀後、眼睛發炎的患者,以降低疼痛。

3.控制近視:長效型散瞳劑被證實可降低眼軸生長,預防近視惡化。

其中,長效型散瞳劑與短效型散瞳劑的區別在於「可持續放大瞳孔的時間」。長效型成分含Atropine(阿脫品),可持續放大瞳孔約兩週,主要用於預防兒童近視惡化;而短效型成分包括Tropicamide、Phenylephrine、Cyclogyl,效力可持續4~12小時,可暫時放鬆眼部睫狀肌,使得孩童接受電腦驗光時,獲得真實的度數。

頁面

訂閱 RSS - 近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