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醫藥

飲食作息不正常 10歲童得十二指腸潰瘍

新聞出處:優活健康網    記者:謝劭廷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日前一名國小四年級學生,因對課業成績自我要求高,飲食作息不正常,引發十二指腸指腸潰瘍並導致穿孔,經開刀搶救,才從鬼門關前救回一命。

這 名學生的媽媽表示,孩子功課在班上都是前三名,放學後幾乎都接著去補習,直到晚上九點多才回家,囫圇吞棗吃剩下的飯菜或麵包裹腹。孩子有次在飯後說,肚子 很不舒服,但也沒加以理會,隔天上課時竟腹痛如絞、臉色蒼白,緊急送往醫院急診。開刀時才發現在腹腔十二指腸的部位,出現了一個0.5公分破洞,醫師研判 為潰瘍穿孔導致腹膜炎。

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外科洪國禎醫師解釋,臨床上「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黏膜發生缺損,出現在胃部稱為「胃潰瘍」,而發生在十二指腸則稱為「十二指腸潰瘍」。潰瘍處平均直徑約在0.3~3.0毫米之間,癒合後在胃鏡底下,會出現肉眼可以辨識的「疤痕」。

洪國禎指出,消化性潰瘍形成原因是多因性的,但主要是由於黏膜侵襲因子強於黏膜保護因子,而衍生「潰瘍」,侵襲因子最常指胃酸、胃蛋白以及胃幽門螺旋桿菌。而吸菸、喝酒、藥物、飲食、壓力以及遺傳等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關聯。

童染水痘 冒泡當腸毒醫

更多專欄文章
水痘患者會起紅疹、水泡,易誤會是過敏或腸病毒,應就醫確診。資料照片

【陳 麗婷╱台北報導】冬季和早春是水痘流行期,患者初期發燒、長紅疹,易誤會是感冒或過敏。一名十歲女童日前長紅疹,家長以為過敏,沒想到紅疹沒好,全身接著 起小水泡,因口腔黏膜也有水泡,家長又以為感染腸病毒,直到醫師發現女童全身長了上百顆水泡,頭皮也有紅疹、水泡,研判是水痘,趕緊用抗病毒藥物才控制病 情。

3成童錯用抗生素 殺光體內好菌

新聞出處: 華視   記者:楊依嘉 方起年
  要提醒家長注意,不要讓小朋友吃到錯誤的抗生素,根據調查,台灣有三成三的兒童吃抗生素,沒有對症下藥,不但會把體內的好菌殺光,還會會導致腹瀉,出現抗藥性。

  吃錯誤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牙齒變黃甚至影響生長發育,你知道嗎?最新調查發現,台灣有三成三兒童,服用的抗生素「並非對症下藥」,長時間誤用,可能連體內好菌都破壞殺光,導致嚴重腹瀉造成抗藥性。

   醫生呼籲,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生病最好優先給兒科醫師看診,降低誤用抗生素風險。牙齒黃還以為是不愛刷牙,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吃錯抗生素,也可能 會影響牙齒會變黃,治療黴漿菌如果用四環黴素,使用兩到三個星期就會牙齒變黃,四環黴素是廣效性的抗生素,副作用就是牙齒變黃、骨頭也會變黃,所以禁止開 給八歲以下服用。

  另外還有會影響幼童的抗生素,還有奎若酮會妨礙幼童軟骨生長,A抗生素本來應該對付A細菌,但有醫師可 能因不了解用藥,誤拿來對付B細菌,造成全台超過三成三12歲以下兒童處方吃了不該吃的抗生素,最怕這樣錯愈大抗藥性更大,好菌也無辜被殺光,建議18歲 以下青少年,有病還是先給專業兒科醫師看比較好。

嬰發燒流口水 恐染腺病毒

新聞出處: 蘋果日報   記者: 沈能元、蔡明樺
國內正流行腺病毒,患者會發高燒、肌肉痠痛甚至肺炎,六個月至五歲嬰幼兒易感染,近兩周氣溫偏低,嬰幼兒患者已增三成,嚴重恐出現阻塞性細支氣管炎、有致命風險。醫師表示,若嬰幼兒不明原因發燒、流口水,須盡速就醫。

喉嚨腫難吞口水

日 前一名七個多月男嬰體溫偏高、愛流口水,新手爸媽一度認為是長牙,等發現不對勁而就醫時,已扁桃腺化膿,合併輕微肺炎,確診染上腺病毒。收治病例的新竹國 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說,男嬰因喉嚨腫脹無法吞口水,口水流到圍兜全濕,持續高燒恐影響智力,所幸住院五天已痊癒。
盧英仁說,近兩周天冷,染腺病毒嬰幼兒約增三成,常見症狀有高燒、喉嚨痛、結膜炎、腸胃炎等,嚴重恐致阻塞性細支氣管炎。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潘俊伸提醒,嬰兒六、七個月開始長牙,體溫可能偏高,也可能牙齦腫脹,導致流口水、無法吞奶,但長牙時體溫不會逾攝氏三十六度。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副局長周志浩指出,國內正流行腺病毒引起呼吸道感染,症狀類似流感;去年七月至今,國內流感併發症不到三百例,較往年同期少,但美國爆發流感疫情,已有二十名兒童死亡。

2~5歲童 3月起免費打肺炎疫苗

新聞出處: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

受限於經費不足,近幾年來,衛生署很少針對某特定族群提供某類疾病的公費疫苗接種,不過,今年3月1日起,疾管局提供國內2至5歲幼兒免費接種一劑涵蓋19A血清型的(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共有50萬名寶寶可以受惠。

疾管局副局長周志浩指出,對於公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疾管局採逐步開放措施,去年開始,開放中低收入戶的幼兒接種,今年3月則放寬至2至5歲小朋友施打一劑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

周志浩表示,如果經費充裕足夠,下階段範圍將納入1至2歲幼兒,最後目的則是將肺炎鏈球菌疫苗制訂為常規疫苗,只要是寶寶滿兩個月,就可連續接種四劑,以獲得最佳保護效果。

疾管局統計,國內2至5歲幼兒約50萬人,今年疾管局編列7億多元的預算,購買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周志浩指出,只要是今年1月1日起,滿2歲的小寶寶從3 月1日起,就可以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種,保證一定都打得到。

對於疾管局這次擴大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範圍,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邱政洵指出,這對幼兒的確是一大福音。每年冬季幼兒肺炎重症個案明顯增加,由於血清型19A的抗藥性越來越高,治療棘手,不少小病患需插上胸管,住院一兩個月,讓病童及家長身心煎熬。

「這相當不容易!」邱政洵強調,台灣是亞洲第三個將肺炎鏈球菌疫苗列入公費疫苗的國家,已實施的地區分別是人口較少的香港及新加坡,依照衛生署預防接種委員會的接種時程,將在未來三年逐步到位,屆時滿兩個月的寶寶就能免費接種四劑。

不過,邱政洵擔心,有些家長在得知衛生署這項新措施後,就等到寶寶滿兩歲,再去接種。他說,「千萬不能等!」,最好寶寶滿2個月之後,就應接種一劑,接著在滿4個月、6個月及1歲時,各接種一劑,這樣才能獲得完整保護。

牙壞惹人不愛? 9歲孩童爛牙影響學習

新聞出處:Nownews      記者:王郁淳
口腔保健為人際關係重要的一環,擁有健全的口腔能促使人與人之間張口閉口皆散發魅力,但如是滿嘴壞牙或缺牙,則不僅影響身體健康,其可能產生的自卑心理而無法張口,相對的也喪去了社交信心。

新 北市一名國小男童,因常期愛吃甜食又沒有養成正確潔牙習慣,使得小小年紀就牙歪齒斜,甚至連換牙後的恆牙都慘遭蛀蟲侵害,男童不僅因缺牙導致無法正確發 音,影響學習,甚至出現因害怕同儕取笑,而不願到學校上課的創傷心理。進一步瞭解發現,男童的父母同樣飽受牙周病及牙齦炎的困擾,不僅刷牙時流血已成常 態,甚至不到35歲的男童父親,也發生因長期吸菸導致牙齦萎縮的病症。

專業牙醫師盧彥丞醫師表示,多數人認為牙周病是成年人的專利,其實並 不然,據臨床研究調查指出,國人18歲以上的人口中,至少超過半數會出現牙周病初期侵犯的現象。而在35歲以後,每4個成人就會有3個人罹患某些形式的牙 周病。且國人羅患牙周病的年齡層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即使是幼稚園的孩童也可能罹患牙周病,因此呼籲家長應以身作起,並協助小孩的口腔清潔。

孩 童時期所發生的「牙周病」多半侷限在牙齦炎,如意牙醫診所林于郁醫師進一步說明,主要因病毒感染或因刷牙方式不正確,產生牙菌斑堆積,牙齦紅腫不適所導 致。而成年人的牙周病成因,除了未做好完善的口腔清潔外,吸菸、嚼食檳榔等習慣,相對都比無吸菸者更容易罹患牙周疾病,且病情通常也較為嚴重,甚至研究指 出,牙周病也會影響男性的性功能障礙,因此不容輕忽。

24毒物排放 危4萬童

新聞出處:蘋果日報  記者:周昭平
地球公民基金會昨公布高市環保局在仁大及林園兩監測站資料,發現兩 站曾一個月內監測到多達二十四種化合物,甚至包括二甲基甲醯胺、醋酸乙烯酯等毒化物,由於兩站工業區周邊三公里內,有多達五十四所國小,約四萬五千名學生 健康受威脅,除要求環保局嚴查嚴懲不法業者外,也應盡速並建立預警機制。

實際污染更嚴重

環保局二○○九年起在楠梓區楠陽國小,及林園區中芸國小架設監測站,利用紅外光光譜分析法監測鄰近的數處工業區空氣品質,林園站累計測到四十二種、仁大站累計測到三十四種有毒化合物,有的甚至會致癌。
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說,工業區排放或逸散的空氣污染物不一定在監測路徑上,實際情形一定更嚴重;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沈健全說,仁大站常監測到二甲基甲醯胺,是列管的第二類毒化物,濃度最高曾達標準八倍以上。

應建立預警機制

基金會呼籲環保局應公布近年來對這些廠區的稽查及開罰情形並嚴懲,同時與教育局建立連線預警機制,一旦超標,就應通報居民減少戶外活動。環保局簡任技正吳家安回應,因紅外光監測數據無法成為開罰依據,但會根據監測資料要求業者改善並加強稽查。

幼兒防蛀、就醫補助 今上路

新聞出處:  記者:楊德宜

 

 

縣政府衛生局今年推出新服務措施,包括3歲至5歲童的口腔保健、弱勢族群就醫交通補助、3月起開放2至5歲童免費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等。

 

 

另外,有長期照顧需求的民眾,可以利用網路線上申請,桃園縣長期照護網址,http://www.care.tychb.gov.tw/

衛生局今年新增兒童健康檢查「亮晶晶計畫」,延續「愛兒滿分12項健康檢查」,新增3歲至5歲口腔保健服務,由醫療團隊進入幼兒園,提供學齡前兒童牙齒塗氟,減低兒童蛀牙機率。

針對弱勢族群,新增「弱勢族群就醫交通補助計畫」,凡持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證明的縣民,搭乘民間救護車轉診,每人每次補助上限1500元。

今年還要擴大弱勢族群藥事安全照護服務,將擴及為至少7家育兒院內幼童用藥安全訪視,以罹患先天性疾病的藥事照護為優先。


 

五歲童月經來 竟是卵巢癌作祟

新聞出處:聯合報     記者:簡慧珍

五歲張姓女童被媽媽發現內褲有血漬,以為遭性侵,帶到醫院檢查,發現竟罹患罕見幼年型顆粒性細胞卵巢癌,導致提早發育、月經來潮,經腹腔鏡手術切除卵巢腫瘤,女童提早發育現象已停止。

彰化市秀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劉復興說,各類型卵巢腫瘤中,顆粒性細胞卵巢癌發生率不到百分之五,幼年即癌病變的發生率只有百分之五,機率相當低,醫學界迄今找不到誘發原因。張姓女童的生活與飲食正常,住家附近沒汙染源,家族沒人得到婦科癌症,罹病原因不明。

張姓女童兩個多月前洗澡,被媽媽發現內褲有血漬,以為愛女遭性侵,又急又氣,馬上帶往醫院急診。醫師診斷,小女孩未感下體疼痛,處女膜完整,不像被非禮,反而是已經長出稀微陰毛,醫師推測小女孩可能提早發育,內褲血漬是月經。

女童被轉介到婦產科診治,經超音波掃描,看見左側卵巢異常腫大,約五公分,比子宮還大,抽血化驗荷爾蒙值比同齡女童高出約四倍,證實卵巢內有腫瘤,刺激卵巢過度分泌荷爾蒙,使小女孩早熟,出現月經、長陰毛、乳房微微隆起等青春期性徵。

醫師以腹腔鏡手術切除卵巢腫瘤,化驗證實是罕見幼年型顆粒性細胞卵巢瘤,因卵巢細胞仍有不正常分裂現象,女童將接受定期追蹤觀察兩年,預防復發。

劉復興表示,李姓女童已發育的胸部與陰毛還沒消退,但月經停止,代表切除腫瘤後,左側卵巢不再過量分泌荷爾蒙;如果不切除腫瘤,女童將早熟,身高停留在五歲階段。家長若發現女兒提早發育,應盡速求醫以免延誤成長。

頁面

訂閱 RSS - 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