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簡單嬰幼兒手語,和寶寶溝通

簡單嬰幼兒手語,和寶寶溝通

文/林靜伶(熊熊老師)

台灣嬰幼兒手語教育協會理事長

越來越多的父母親開始注意到關於「嬰幼兒手語」,甚至了解嬰幼兒手語對於幫助他們與還說不清楚話的寶寶,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橋樑。只是要什麼時候開始對寶寶打嬰幼兒手語呢?又如何讓寶寶學會打嬰幼兒手語呢?

在台灣嬰幼兒手語教育協會裡所教授的嬰幼兒手語,也就是寶寶手語,其實在常人平時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就會使用幾個出來,只是我們沒有把它當作一種語言使用它罷了,例如:在寶寶吃完副食品時,我們會跟寶寶說:「吃光光了,沒有了。」「沒有了」的嬰幼兒手語,即使我還沒有教給大家,大家可能已經自然而然地比出「沒有了(嬰幼兒手語打法:手心向上重複開合,好像手上空空沒有東西了)」的手勢,這其實就是台灣自然手語,在台灣的喑啞人士私底下也會打的台灣自然手語,所以接下來教的生活嬰幼兒手語,大家不用害怕,是非常容易上手記憶的。在教導孩子進行嬰幼兒手語之前,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學習「嬰幼兒手語」的注意事項

先了解寶寶是一個獨立認知的個體。

多大的寶寶可以開始跟他溝通呢?答案是剛出生的寶寶。「什麼?剛出生的寶寶又不會說話,怎麼溝通呢?」別忘了剛出生的寶寶雖不會說話,但他早已不斷使用他的非語言(包括肢體動作、表情、及哭泣)在與您溝通了,只是我們必須要用猜測的方式,當成功給予寶寶所要的需求滿足時,寶寶便會再利用他的非語言告訴我們,他舒服了,例如:肢體的放鬆、入睡、或微笑等。所以下次再面對寶寶時,請把他當作認知的個體對待唷!

 

與寶寶溝通,打嬰幼兒手語不離話語。

在相關的研究及經驗中發現,寶寶在九到十二個月中,可能就已出現自己創的手勢語言或約定俗成的手勢語言,例如:在親餵的寶寶想喝母奶時,會一直拉媽媽的衣服表示「要喝ㄋㄟㄋㄟ」;想抱抱時,會高舉雙手表示「抱抱」;不要再吃東西時,會手撥開或搖頭或吐出來表示「不要」。所以寶寶的手勢語言比起口說語言其實是更早出現,所以我們若能在跟寶寶用口語溝通時,一同在打嬰幼兒手語,寶寶變更能注意、理解,進而學會與您打嬰幼兒手語溝通。另外打嬰幼兒手語就像圖像一樣,比起抽象的語言,更能進入寶寶的大腦中,寶寶較能接收並回應。
   

 

抓住孩子的目光後再打嬰兒手語。

試著每次在寶寶目光看向我們時,努力的持續打出嬰幼兒手語。一開始在教孩子嬰幼兒手語的父母親,最大的挫折是「寶寶總是看著他要的物品(例如:奶瓶、餅乾),都不看我打的嬰幼兒手語。」所以相反的,我們必須要先等待孩子的目光,順序可以是:1.在寶寶哭泣想喝奶時,先給予口語加嬰幼兒手語的同時回應「ㄋㄟㄋㄟ(嬰幼兒手語打法:單手做出重複擠奶的動作)」;2.再給寶寶牛奶;3.然後開始等待寶寶在喝奶時,眼神與我們再次交會的時刻,趕快再跟寶寶重複打「ㄋㄟㄋㄟ」的嬰幼兒手語。

 

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嬰幼兒手語教學。

教寶寶嬰幼兒手語就像教寶寶學說話一樣,在自然的環境中,讓寶寶自然的習得,也就是在寶寶要喝奶時,才教「ㄋㄟㄋㄟ(嬰幼兒手語打法:單手做出重複擠奶的動作)」的嬰幼兒手語;孩子要吃餅乾時,才打「餅乾(嬰幼兒手語打法:先用拇指和食指向下比「C」,好像一個圓餅乾的形狀,再放到嘴巴前)」的嬰幼兒手語。這樣寶寶才能學會在有需求時,打需要的嬰幼兒手語與我們溝通,而不會在沒有要喝奶的時間打ㄋㄟㄋㄟ,讓我們誤會他要喝奶,亦或是一直打ㄋㄟㄋㄟ,讓我們認為那是無意義的手勢。

 

以下再教大家幾個生活常用的嬰幼兒手語,希望大家能更順利的與寶寶互動溝通,當然必須記住,若寶寶周圍的人同時都能與寶寶利用嬰幼兒手語溝通時,寶寶的學習也會更快更順利唷!

 

※嬰幼兒手語圖卡出處:

  TBEA台灣嬰幼兒手語教育協會(Taiwan Baby sign language Education Association)

  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babysig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