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好來老師(王爽)☆
小孩走失是所有家長的惡夢,根據失蹤人口統計資料查詢網頁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每年約有2萬5千名12歲以下兒童失蹤。雖說這些孩子絕大多數都可以被找回,但令人傷心的案例還是存在。內政部警政署統計,2020(109)年兒童失蹤人口數為659人,每萬名兒童的失蹤人口數(兒童失蹤人口率)是2.8人,與2019(108 )年失蹤人口數761人相比,減少了102人;過去五年(104~108年)的失蹤人口數,每年皆在7百多人上下。雖然兒童失蹤數量逐年下滑是好現象,但只要有一個走失兒童就代表有一個心碎的家庭,相信每個家長都不希望這樣的憾事發生在自己家中。
除了預防孩子走失,也要告知走失時該怎麼做!
防止孩子走失,有許多家長會依照孩子年紀循序漸進的教導,針對年紀較小的孩子,家長一開始在外出時只能全程緊盯、或在出門時選擇不跟孩子「手牽手」、而是「握住孩子手腕」,讓孩子較不容易脫離家長(這個牽手方式也很適合家長用在帶孩子穿越道路時使用),避免人潮眾多時走散,或是孩子因興奮、視線被其他東西吸引而往其他方向前進。除此之外,不少家長也會使用牽繩背包,這也是一個預防走失的方法。
不少德國家長在孩子兩、三歲時有說話能力後就重複教孩子自己與家人的名字、和家長的電話號碼(手機或家用電話等,總之是要可以聯絡到家長的電話號碼),以防在孩子萬一走失時,現場其他大人可以協助幫忙聯絡。而三歲以上的孩子可藉由主題童書引導「走失的時候該怎麼辦」。德國童書「Ich geh doch nicht verloren!」(我才沒有走失呢!)就是在教孩子如何預防走失、而發生時又該怎麼辦的童書。而台灣也有類似主題的童書,例如「走失了,怎麼辦?」、或是「波拉走丟了」等等,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練習預防走失後該如何自救。
(圖片來自亞馬遜網路書店)
家長也可以依照外出地點判斷要如何教孩子「萬一走失時該怎麼做」,像是孩子若在如遊樂場、動物園、百貨公司等與大人走散時切勿慌亂,一定要待在原地不動,因為大人如果發現孩子不見時,一定會回頭去找孩子,一定要清楚地跟孩子強調「不要怕,我會來找你」;另外這類場所通常都有工作人員巡視,家長可以教孩子找不到爸媽時可以求助於那些『穿制服』的大人。針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家長也可以與他們事先約定走失時可以在那些地點碰面。當然,無論多大的孩子,走失時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冷靜、最好原地不動,不要輕易的自行亂走找尋父母!
當然,這時候可以來練習一下靖娟基金會曾經推出的「防走失口訣」,讓爸媽帶著小孩一起學習保護自己! 1.手扶好 腳站穩 搭乘賣場手扶梯時,要記得握緊扶手,站穩扶梯,不可在手扶梯上奔跑,或攀越到扶手上玩耍, 2.一起走 不亂跑 賣場很大、人又多,我們要記得牽緊大人的手,不能因為看到喜歡的東西就自己跑走。 3.不慌張 找店員 如果真的不小心走失,可以找賣場裡穿著制服或背心的服務人員, 4.報名字 打電話 熟記爸媽的名字、手機號碼,請服務人員幫忙時, |
創造安全環境,幫助不小心走失的孩子
我曾造訪過兩個丹麥大型戶外遊樂場所,另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兩個地方的入場處有個顯眼的桌子,上面放了原子筆與可黏式的紙手環(這個東西叫做Kinder Sicherheits Armband 兒童安全手環,亞馬遜網站有在賣)讓遊客使用,用意是讓家長可以在手環上寫下孩童與家長姓名、聯絡電話等方式,避免孩子走失(換個方式,家長也可以自行備上緊急聯絡卡,讓孩子戴在身上)。
許多遊樂園或是公共設施會設有服務台或廣播站,孩子若真的不小心走失,家長也可以到這些地點,請服務人員廣播孩子的相貌或穿著,請現場遊客或是工作人員注意孩子身影。
另外德國市區中有許多商店加入「Notinsel」(緊急島嶼),是一個類似台灣導護商店概念,專門服務需要求助的孩子。若孩子在街道市區中走失,可以教孩子去貼有Notinsel的商店求助,通常這類的商店都不會拒絕協助孩子。而警察局、消防局也是一個可以讓孩子放心求助的單位,平時與孩子走在街上的時候就可以讓孩子認識這些地方,讓孩子知道有困難時可以去哪裡求助。
提前準備了這麼多,孩子就真的不會走失嗎?與其期待孩子不會走失,更重要的是教導孩子走失時保持冷靜、知道要向誰求助,專家給的建議是親子一起事前演練,家長帶孩子出門時能夠做好萬全準備,外出時隨時注意孩子的動向。就算走失了,孩子也會因為事前演練過而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最後當然,還是衷心希望這樣的演練一輩子都用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