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兒童大頭條

過輕小女嬰 成年後較易肥胖

新聞出處:台灣醒報   記者:李昀澔
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女嬰,長大後可能有肥胖的傾向。研究顯示,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女娃,因為在胎兒時期成長幅度不如正常人,導致出生後比較沒有活力,運動量較少,成年後較容易有肥胖的可能,所以家中若有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女娃娃,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避免成年後有肥胖的情形。
 
由美國貝勒醫學院、美國農業部兒童營養研究中心及休士頓德州兒童醫院合作,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過去知道由肥胖的母鼠產下的後代,儘管基因及生理機能皆正常,成年後較容易有肥胖的傾向。研究人員發現,後代當中特別是母鼠,有肥胖的傾向。肥胖的原因不是因為吃得多,而是這些後代母鼠的活動力低落所導致。
 
主導該研究的貝勒醫學院小兒科及營養學科副教授,羅伯瓦特蘭博士表示,他們統計這些後代出生時的體重,發現比正常母鼠產下的後代輕。「這個結果真是讓人感到驚訝,因為就人類而言,體重較重的母親通常會生下比較重的嬰兒。」但過去在《英國醫學雜誌》及《美國產科暨婦科雜誌》都有研究指出,重度肥胖的母親,初次懷孕容易產下體重較輕的嬰兒,原因包括早產等問題。
 
瓦特蘭推論,造成活動力低落的原因,是後代在胎兒時期沒有達到正常的成長幅度。胎兒未能正常成長的現象,在孕婦食物攝取不足的時期,特別容易發生;因為懷孕母親的身體會自動保留營養,以應付懷孕及分娩所需要的體力,間接導致新生兒出生體重較輕。
 
研究人員根據這樣的概念,回溯過去的醫療紀錄,追蹤歷史上各饑荒時期出生的嬰兒體重,包括二次大戰尾聲,荷蘭冬天鬧饑荒、1960年前後發生在中國的大規模饑荒,以及1970年左右發生於奈及利亞比亞法拉的饑荒。比對這些嬰兒成人後的體重,發現女性肥胖的比例較高。
 
瓦特蘭表示,孩童本來就應該常常保持活動。「我們或許應該提醒家長,如果女兒出生時體重比較輕的話,從小就要督促她們做適當的運動。」瓦特蘭說,「這很可能改變目前全世界肥胖人口的趨勢。」
 
2009年發表於《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嬰兒,骨質密度較低。而早在1997年發表於《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的研究便曾提及,兒童及青少年時期,若骨質密度較低,會影響活動能力及青春期的內分泌。
 
過去的研究也曾指出,體重較輕的胎兒,出生後常會有一些輕微的病痛,比方說呼吸道疾病、貧血及某些腸胃問題;雖然不會致命或造成重大損傷,但可能也是造成活動力低落的原因之一。
 
圖說: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女性,因為活動量少,長大後可能有肥胖的傾向。(Photo by David Dennis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新聞出處: 
國外兒安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