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兒童大頭條

救助睹暴兒少 撫平看不見的傷

新聞出處:立報     記者:李威撰


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家暴案件通報量超過11萬件,平均每5分鐘就接獲一起通報。婦女救援基金會表示,成長在家暴環境的孩童,可能長期暴露在目睹暴力的環境而身心受創,所以需要更多社會支持。

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表示,目睹家暴的兒少,也許沒有外在傷痕,但內心可能留下創傷,他們受到的壓力不亞於直接受虐的孩童。對小孩而言,家暴是一個兩難問題,康淑華說,小孩愛自己的父母,但父母卻有一方是加害人、一方是受暴者。在孩童不願告知的情況下,傷害不易察覺。

礙於政府資源有限,康淑華表示,目睹兒少能獲得的協助不多,因此婦援會推出全面照護計畫,邀各界加入「安全手掌」行列,在學校、家庭或社區提供協助,給予目睹暴力兒少更多支持力量。

幼時遭遇 對家庭無感

知名電台主持人劉駿耀,18日也出面聲援婦援會計畫,呼籲民眾出錢出力,同時以過來人的身分,訴說童年目睹家暴的經歷。

今年48歲的劉駿耀,直到上個月才首次透露小時遭遇過家暴。當年父親外遇、對母親施暴,用菸灰缸砸母親的頭。年幼的他,挺身想保護,卻反遭父親一巴掌打的滿天星斗。隔天,父親還想毆打母親,他又跳出來保護,結果被父親綁在桌腳,用木棍又戳又打。

劉駿耀回憶,當時被綁住的他,仰望揍他的父親,彷彿就像看見魔鬼的面容,讓他不禁懷疑眼前這個將母親打的頭破血流的人,究竟是不是親生父親。也是從那一刻起,他再也沒有因為家暴而掉過一滴眼淚。

40多年來,他從不讓任何人知道家裡的事,無論是朋友、師長或同學,都不曉得自己曾是受虐兒。小時候成績很好,是全校前10名,但性格頑皮,老愛霸凌同學,但又會保護被他霸凌的同學,不讓他被別人欺負。

他說,小時候喜歡埋首書堆,愛看瓊瑤跟金庸,後來開始閱讀領導學的書籍,立志想當個領導者,希望自己有能力保護媽媽。

他表示,在自己的腦海裡,只有母親而沒有家庭跟父親的觀念。去年,劉駿耀得知父親早在幾年就因車禍過世,但劉駿耀說,對於父親的死,他一點都不想了解。他跟自己的女兒(與前妻所生),也已經沒有來往。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對親子關係感到冷漠的人。

依年齡安排輔導方式

加入安全手掌的志工溫佩奕,在輔導母目睹兒少的過程中,發現有些個性退縮內向,不願多說話;但有一些人就像劉駿耀,很會說話、會說漂亮的話,卻不願坦露自己的內心。

溫佩奕分享輔導兒少的經驗,她說孩子對於家暴問題特別敏感,會刻意避免談論。所以輔導過程中,他們會用其他活動方式進行,像是畫畫、閱讀故事書或繪本。

目賭家暴兒少服務組督導鍾惠慈表示,不同年紀有不同的輔導方式。學齡前孩童會安排親子會談;學齡兒童因為心智較成熟,會安排一對一會談,討論暴力、認識情緒及自我保護等主題。年紀較大的青少年,有些會拒絕社工介入,所以會用朋友的方式來跟他們交心。

鍾惠慈表示,目睹兒少當中,有人更加厭惡暴力,有人則會自我傷害,有的人則成為加暴者之一。她指出,過去有教師向婦援會反映,目睹兒少有暴力的傾向。

鍾惠慈解釋,原生家庭的環境,導致有些小孩在面臨人際衝突時,以為沒有別的選擇,所以也用暴力來解決問題,而他們希望改變孩子這種認知。志工溫佩奕表示,陪伴小孩的過程,會提供機會,讓小孩看見不同的楷模,告訴他們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跟父母一樣,而是能夠用更正向的方式處理。

行為觀念 都會受影響

家暴對目睹兒少所產生的影響中,鍾惠慈認為,最顯著的是強化「男人要強悍、女人要順從」的傳統性別觀念。男人被視為是有權力的,女生則需要被保護。這對青少年特別重要,因為他們會將這種性別觀念帶入交往關係。溫佩奕在輔導個案時也發現,小女生想要表達體貼的一面,行為受母親影響,性格比較溫柔與忍耐。

對生理與行為的影響,鍾惠慈表示,孩童會有睡不好、吃不下、上課不專心的情況,小孩在下課時間,會想打電話回家確認母親安危。年長一點的青少年,則可能選擇對抗施暴者,或離家出走。

婦援會的全面照護計畫,希望召募更多志工,以及獲得更多社會捐款,打造更健全的支持網絡。劉駿耀說,童年的不幸與痛苦,好比是卡在眼睛或鞋子裡的一粒沙,若能透過眾人之力,將它包覆起來,就像蚌殼包覆沙粒一樣,痛苦也能化作珍珠。

新聞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