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零食

零食當獎勵品 董氏基金會:恐影響孩子學習力!

董氏基金會指出,韓國研究發現攝取糖飲與兒少學習表現呈現負相關,呼籲老師和家長不要把零食當成獎勵品。(資料照,記者林惠琴攝)

董氏基金會指出,韓國研究發現攝取糖飲與兒少學習表現呈現負相關,呼籲老師和家長不要把零食當成獎勵品。(資料照,記者林惠琴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許多師長與家長會將零食當成孩子的獎勵品,但董氏基金會提醒,不夠健康的食品不只會增加蛀牙、發胖機率,甚至還會影響學習力,因此呼籲學校連署「健康校園四不宣言」,一起守護下一代的健康。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2016年韓國首爾大學附設醫院一項研究分析35萬9264名、12至18歲兒少飲食與學業表現發現,有規律吃早餐、攝取水果、蔬菜、乳品者,有顯著的高學業表現;反之,攝取糖飲、泡麵、速食頻率則與學習表現呈現負相關。

此外,許惠玉指出,2009年荷蘭的一項研究則發現,父母以食物當作給孩子的獎勵,或是以食物解決孩子哭鬧行為,都會顯著增加孩子的零食攝取量。

台兒少肥胖率 高過星港日韓

國外統計發現,去年全球肥胖兒童與青少年多達1.24億人,較40年多10倍,而在去年全球200個國家中,台灣5∼19歲男孩名列第38胖,女孩則排第104胖;國內醫師說,兒童小時候胖通常長大也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體重控制最好要從小做起。

男女BMI均躍升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近期公布全球肥胖趨勢,指過去40年來,幾乎各地兒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都在增加,每10年女孩平均BMI增0.32、男孩增0.4。
根據《刺胳針》統計,2000年以來,許多高收入國家的兒少平均BMI居高不下,部分亞洲地區則是快速發胖;台灣在1975年時,5∼19歲女孩BMI為17.3、男孩為16.9;到了2016年,女孩BMI增至19.1、男孩增至19.8,均高於全球平均值18.6與18.5。
至於肥胖(BMI大於等於27)比率,台灣5∼19歲男孩肥胖率40年來從0.4%暴增至15.4%,在200個國家中排名從124躍升至第38胖;女孩肥胖率也從0.1%增至6.7%,排名從138上升到第104胖,肥胖率高於鄰近的日本、南韓、新加坡與香港。
國健署組長林莉茹指,依教育部學童健檢資料,104學年度國小學童過重與肥胖率28.7%,較前一學年度少0.3%;但國中生過重與肥胖率29.2%,則較前一學年度增0.4%。

禁不起超商誘惑

父母應該如何看待小孩「吃零食」這件事

對於吃零食這件事,筆者認為與其禁止或恐嚇,還不如協助篩選適當點心與進行機會教育。日常生活總會遇到各種誘惑,為了健康維護的長遠影響,父母需要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飲食問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孩子愛吃零食,不愛正餐,是經常困擾父母的議題之一。

孩子感覺到零食好吃,同儕一起吃,他們就愛吃,並不會考慮到零食對身體有沒有好處,零食吃多了可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均,發育可能遲緩,甚至引發疾病等。建議父母選擇正確的引導方式才能達到健康維護的目的。

  •  父母長輩,以身作則

家長嗜吃零食,家中就會備有許多庫存,採買逛街也會在零食區選購,孩子見到家長吃零食,自然就會產生興趣,有樣學樣。

  • 飲食多元,三餐為主

如果能夠在家裡共同用餐,飲食種類和烹調方式增加變化,營造三餐和樂的氛圍,並規定孩子需要吃完自己該有的份量,規定正餐吃飽之後,餐間可以容許適當的點心、零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

訂閱 RSS - 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