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兒童發展

孩子發展遲緩? 醫師籲:及早發現早期療育

孩子在出生後,各階段的身心發展皆有一定的成長里程,當孩子的行為動作、語言、身心等方面有遲緩或不正常表現時該怎麼辦?台中市大里仁愛醫院復健科醫師陳巧萍指出,藉由專業職能、物理或語言治療師團隊的引導,並針對孩子成長發展遲緩部份提供評估及治療,以進行「早期療育」可以讓遲緩的現象改善,跟上正常發展、增加孩童自理的能力,並減輕家庭照顧的壓力。

她表示,門診中常由細心的家長、幼兒園老師及疫苗接種定期健康檢查時,發現孩子有遲緩及異常之現象轉介而來。一般而言,小兒在成長階段中7個月大不能坐、8個月大不會爬、1歲6個月不會走、2歲無法語言發音,都可能代表孩子的發展遲緩,需要進一步評估及檢查。

門診中會透過動作評估及語言發展評估孩子目前的狀況,針對孩童需要矯正的部份,提供協助及指導,而黃金治療期在6歲學齡前為最佳。

小兒科主任劉芳青也提醒,國民健康署補助7歲前學齡兒童有7次的兒童健康檢查,可以自出生後嬰幼兒的生長發育、發展評估及副食品的營養攝取,透過每個階段的檢查,身高、體重、頭圍是否符合生長指標的曲線等進行評估。如果有異常或成長遲緩,透過即早的發現,轉介至復健或相關科別,進一步檢查或治療,進而矯正。

臨床中曾遇一名2個月多的幼兒,由媽媽帶至健兒門診時,檢查時發現幼兒有固定看同一側的習慣,並且在頸部摸到有腫大的肌肉塊,疑似斜頸的症狀,經轉介至復健科再評估及復健,目前斜頸的現象已改善不少。

大雞慢啼嗎? 專家警告可能是兒童發展遲緩

嬰幼兒若到3歲還不能張嘴講話,有可能是發育遲緩,竹山秀傳醫院建議把握3歲以前的治療黃金期。圖/竹山秀傳醫院提供

嬰幼兒若到3歲還不能張嘴講話,有可能是發育遲緩,竹山秀傳醫院建議把握3歲以前的治療黃金期。圖/竹山秀傳醫院提供

嬰幼兒若到3歲還不能張嘴講話,有可能是發育遲緩,竹山秀傳醫院表示,家長其實不用太擔心,只要及早篩檢發現與矯治,把握3歲以前的治療黃金期,仍可享有正常成長的生活,經過1個月安排與女童玩遊戲,如堆積木或丟球等,增加女童與外界互動的機會,已有明顯改善。

一位年輕媽媽抱著3歲小女孩前來竹山衛生所,辦理嬰幼兒預防注射,並進行兒童發展篩檢時,竹山秀傳醫院從篩檢表上發現小女孩有疑似語言遲緩問題,即主動安排小女孩接受篩檢,進而經了解發現小女孩平時在家裡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玩居多,與家人之間較少互動,發現媽媽顯露出無奈跟不知所措。

美國兒科研究:孩子接觸智慧型產品太久,導致大腦結構異常、完整度低!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美國一篇2020年最新的研究,是有關電子幕(Screen use)對小朋友大腦的影響,他們研究一群3-5歲長期接觸電子螢幕小朋友,以磁振照影儀器發現這些孩子大腦中的「白質」的結構完整性較低

父母當心!4歲童講話「大舌頭」 恐是聽損警訊

(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父母當心!4歲童講話「大舌頭」 恐是聽損警訊

(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國健署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以來,每年平均找出800名聽損兒,但醫師提醒,後天仍有許多因素會造成聽力受損,4歲是一大關鍵時間點,孩子到了這時仍講話不清楚,建議就醫檢查。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據統計,台灣每1000名新生兒就有3到4人有先天性聽力損失,國健署民國101年起全面補助本國籍3個月內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檢,每年平均找出700至800名聽損兒,及早介入治療降低聽語發展障礙。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鴻清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說,先天性聽力損失全球發生率都差不多,其中6成是基因遺傳,4成是胎內感染、產程缺氧、黃疸指數過高、早產等因素導致。

林鴻清說,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聽損兒若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6個月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並接受聽語療育,未來不論在語言或身心發展方面,都有機會和正常孩童無異。

然而,剛出生的寶寶不僅不會表達,也沒有明顯語言溝通障礙,尤其輕、中度聽障孩子更不容易被發現,以往大多拖到2歲才驚覺孩子有聽力問題,早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國健署推動新生兒聽力篩檢後,多數聽損兒都能在7個月大左右就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篩檢過關,也不代表終生都沒有聽力問題。林鴻清指出,除了極輕度聽損較難被發現外,部分孩子也可能因為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4歲是另一個重要檢查時機。

陪孩子宅在家,也能玩出大腦學習力

文/吳怡璇(治療師雙寶阿木)☆

   今年不幸地遇上了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家長必須盡量避免帶孩子出門降低感染風險,要求個性活潑的孩子們出門時不能摸、不能碰和不能玩,這實在是有難度。正值發展年齡的孩童們在減少外出的同時,相對會減少大腦應有的刺激,因此如何在家陪孩子玩,也能玩出學習力,變成家長們很重要的一門課題。

  在職能治療師的專業中,最擅長透過『遊戲』的方式來治療,從中培養出孩子各項發展健全。防疫期間,就跟著治療師雙寶阿木利用生活常見物品玩出新意,並玩出孩子的適齡發展和大腦學習力吧!

 

感官動作型遊戲:結合觸覺、動作覺、視覺或聽覺來設計的遊戲,主要能訓練孩童的動作發展,幫助大腦感覺整合。

麻省理工研究:父母做好「這件事」可以幫助兒童大腦發展

 

family-bonding-activity-3912428 (1).jpg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贏在起跑點,因此會安排早期教育,而大多數人會認為閱讀或聽有聲書是讓孩子大腦發展的最佳方法,這是正確的嗎?麻省理工學院及哈佛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就反駁了這個論點。

美國兒科醫學會:2歲以下孩童不應看電視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現在很多父母圖方便,會讓寶寶看電視或是看手機打發時間,甚至有些還認為電視播放的內容豐富,可以提高寶寶的認知。不過,事實上根據美國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的建議,2歲以下的孩子不應看電視,而2歲以上的孩子每天不得看超過一小時

    那麼,2歲以下的嬰幼兒看電視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呢?

挑對玩具、不靠運氣─兒童職能治療師的玩具指南

文/貝恩斯親子職能成長館  執行長  吳宜燁(職能治療師)

如何讓玩具成為育兒時的神隊友,而不是散落一地、孩子一下下就沒興趣的豬對手?

對於兩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玩玩具與認知發展息息相關。這時,爸媽常常會想準備豐富的玩具讓孩子有豐富的發展原料,但面對種類眾多的玩具,常常讓人眼花撩亂,不知如何挑選。

在經過十多年與孩子一同成長的職能治療師生涯,有幾個挑選玩具時的建議可以提供爸媽參考:

不要完全依照孩子當下的喜好購買一堆相似性高的玩具

根據神經生理的發展,孩子在各個年齡層會有不同的認知表現,所以不同年紀的孩子會喜歡不同的玩具是正常的。但是,在孩子好好的與玩具互動之前,一定會有一些對玩具的偏好。如果,我們無法好好引導孩子參與不同的遊戲過程,反而讓孩子一直侷限遊戲經驗的話,很容易會出現「一不小心就買了一屋子一樣的玩具的情況」。這時,我們要謹記 : 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我們沒有引導孩子進行新的遊戲方式,那舊的遊戲孩子也會一直玩得很高興。而這樣的過程,就會讓孩子無法好好經驗對應能力的活動經驗。

對於,不同年齡的孩子來說,玩具的挑選可以有不同主題:

在孩子「創造」之前─家長要成為一個好的模仿對象

文/職能治療師 巧奇老師

開學了。你看著睡眼惺忪的寶貝埋在棉被堆中,對你露出笑容。你替他拿了衣服,而他也配合地伸出手腳等待你為他穿上。你將寶貝送到幼兒園,看著教室門關起,當你對他揮揮手,他也會伸出稚嫩的小手,對你揮揮手。

在你的一天正式開始之前,你和你的寶貝已經做了這麼多事情了。

孩子為什麼會在告別時對你揮手?為什麼會知道用手點一下嘴唇在揮手的意思是kiss bye?為什麼他會對你微笑?為什麼他知道穿衣服的時候要先伸出哪一隻手?那些是他天生就會的?還是你刻意教他的呢?

如果不是你教他,他又是怎麼學會的?

在孩子學會創造之前,更基本的便是「模仿」。

模仿(imitation)就是立即或是延遲地產生鏡像、重複、練習他人的動作。模仿可以促進孩子發展出更多更綜合性的能力,同時也能讓我們確認孩子已經擁有了哪些能力,不論是社交、語言、認知或是動作。孩子長時間浸泡在和你以及「人」的互動當中,他重複性地接收關於肢體語言的大量視覺刺激、也儲存關於聽覺語言的刺激,於是他能夠模仿揮手的姿勢,也在模仿的過程中理解了揮手的意思是「掰掰」。

頁面

訂閱 RSS - 兒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