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同理心

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培養良好品格

文/兒童職能治療師吳佩穎☆

      「 三年級的諺諺跟我抱怨,他今天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兩個人都被老師處罰了⋯⋯詢問詳細的結果以後,發現是同學先拿走了諺諺的文具。在當時諺諺伸手搶回來,但同學不願交還給他,於是諺諺動手打了同學,兩個人也就打了起來。」在這個實際發生的事件中,不知道您覺得中間誰對誰錯呢?

讓孩子學會同理心 如何正確跟特殊教育學生相處

孩子在五、六歲時,正是「同理心」的萌芽期,開始學習如何理解別人、察覺別人的想法,進而學會幫助他人、與他人合作。漸漸地脫離愛計較、好競爭的情緒,也才能學會生活中學會如何與別人一起合作。

當班上有一個「特殊學生」,往往會讓孩子陷入困惑,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情況,所以需要老師與爸媽的引導。特殊教育學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也些是肢體、也些是視覺、有些甚至看不出來而是卡在情緒上的學生。加上又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在協助上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但是,相同的都是「孩子」都需要擁有正常融入團體的機會,才能讓他們從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

然而,孩子在九歲前,同理他人的方式依然是以「自我中心」,所以常常會用自己的感受來判斷事情,例如:自己喜歡蘋果,就認定大家一定都喜歡吃蘋果。也因此,在一般生活都沒有問題,畢竟大家的感覺都差不多。當面對「感受」,因為生理的差異情形,讓孩子碰到特殊生時,卻變得不容易同理,當然衝突自然也就變得多。

 

(一)「同理」不是「同情」。

孩子需要了解特殊生的「感受」,而不是可憐他的遭遇。同情是給予憐憫,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反而會讓接受的人心理受傷。也因此,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小活動,幫助孩子學習「同理」。例如:班上有一個下肢肢體障礙的孩子,可以安排「輪椅大探險」的活動,讓孩子們嘗試坐著輪椅在校園中探索,體會生活中可能的不便,讓孩子更能察覺、感受到生活上的限制。

(二)老師的態度才是關鍵。

訂閱 RSS - 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