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親職教養

史丹佛教授:別再對孩子說「你很聰明!」

作者\媽媽經編輯 Gimmy

    爸媽們鼓勵孩子總是跟孩子說:「你很棒、很聰明嗎?」如果答案為是,那爸媽們就要當心了,因為史丹佛教授說這樣的表揚方式,將會慢性地扼殺孩子的成長型思維,使孩子遇到挫折時灰心喪志、不知所措

孩子教養,聰明,稱讚方式

圖片來源:youtube。

【親子傳聲筒】爸媽請你聽我說!教養專題

孩子老是說謊、做事三催四請叫不動,你也是有這種經驗的爸媽嗎?
其實!孩子並非說謊成性,不是聽不動,更不是做不到!
但為什麼爸媽總是覺得孩子總愛「唱反調、好難教」?

有時候孩子的舉動並非大人所解讀的那樣,處罰前再多想兩分鐘
了解兒童發展特性,以及孩子真實的想法,才能對症下藥解決親子矛盾唷!

爸媽別當催狂魔了,久而久之就養出「被動廢人」!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相信爸爸媽媽、老師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抗戰:
「還不起床,又要遲到了!」
「我要起來了啊!妳為什麼要一直催。」
「趕快寫作業、趕快去洗澡!不要玩了!」
「我本來要去的,妳一說我就不想動了。」

先別當催狂魔了,你聽過被動廢嗎?
爸爸媽媽心理苦著說,還不是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只不過催一句又怎麼了?不過,孩子鬧脾氣,其實是在抗議,自己本來打算做好的事情,為什麼大人一定要管東管西?久而久之就養出「被動廢人」,「被動廢」一詞曾經上了微博熱搜,意思就是一催就慢,一點就炸——本來很主動且願意幹的事情,一旦被催促,就會立刻出現從身體到心靈全方位的抗拒,類似叛逆、唱反調的道理。

還在幫孩子收房間嗎?你正在破壞親子關係!

作者\媽媽經編輯 Gimmy

多少父母親心中是夢想著:與另一半和寶貝孩子一起建立一個不分你我、最親密無間的家庭。但很可惜的是,夢想總是最美的!家庭關係其實與社會人際關係一樣,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留給彼此一個「邊界(界線)」。

家庭關係,家庭經營,家庭相處,關係界線

換句話說,也就是家庭成員間的親密必須加上私人空間和界限做出親密感情的間隔,才能達到家庭成員彼此「親密無間」的效果。這或許顛覆了父母原先的想像,但現實生活中,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因為少子化而愈拉愈近,造成的「親子一體化」的現象,其實是家庭衝突的原因。

哈佛心理學家:這七個時間,你該放下手機和孩子好好相處

作者\媽媽經編輯 Gimmy

在《大斷裂:在數位時代保護孩子童年與家庭關係》中,哈佛臨床和發展心理學家凱薩琳·斯坦納·阿黛爾 (Catherine SteinerAdair)與一千多名孩童做了訪談,揭曉了沉浸於「數字技術」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會有何影響。

手機,陪伴小孩,孩子成長

 

陪孩子談心——如何面對霸凌

文/賴玉珊諮商心理師(小桃媽)

孩子,為什麼你被霸凌了卻不願意跟我說?

  進行個別諮商及親職諮詢累積十年的輔導經驗中,發現許多孩童遭遇霸凌後都不跟父母說。問孩子為什麼呢?孩子的回答是:「我在小時候曾跟媽媽說,但媽媽要我別想太多,過一天就好了」、「跟爸媽說一點用都沒有,他們認為那是我的問題」。

 許多被霸凌的孩子會以為隱忍一時就沒事了,然而霸凌事件的影響,包括:難以與人建立關係、難以信任他人、自殺、自卑,變得有暴力傾向……卻都是更深遠的影響著孩子往後的人生。

 

孩子的畫展現的是人格發展,父母該試著理解而非解讀

作者\Marilyn JS Goodman 瑪瑞琳‧JS‧古德曼 譯者\謝靜雯

孩子為什麼畫畫?

圖片來源:孩子為什麼這樣畫

每個孩子都有創作的直覺欲望,孩子自然會憑著本能發展出強大的衝動,想要做出記號和畫畫,父母和照顧者可以藉由提供符合年齡的畫畫或書寫工具、紙張和適合孩子進行的地點(最好在成人可以監督的地方),盡自己的本分來鼓勵這樣的衝動。

 

父母真的「愛孩子太多」嗎?四大傾向證明多數的口非心是

作者\簡‧尼爾森, 雪柔‧埃爾溫 Jane Nelsen, Cheryl Erwin
譯者\簡捷

愛太多,很正常

如果你也是一般的父母,那麼多少會有點「愛太多」的傾向;事實上,幾乎所有父母都太愛自己的孩子了(也許除了極少數有心理疾患,完全沒辦法愛的人之外)。接下來就讓我們花點時間,看看你是不是也有下列傾向吧。(沒關係,這些事我們都做過。)

「媽媽不公平!」談孩子的情緒反應:吃醋、嫉妒手足關係

文/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謝玉蓮 臨床心理師☆

「媽媽,弟弟搶我的玩具!」「每次都是我!為什麼不叫哥哥去做?」「為什麼妹妹有,我沒有?不公平!」「媽媽是我一個人的,嗚嗚嗚嗚…..」 因為吃醋、嫉妒而延伸的手足衝突常常令爸媽手足無措,也常讓爸媽理智線斷裂。

爸媽莫驚慌

每一個情緒都是真實的,當手足在一起時嫉妒、難過、生氣,當分開時會寂寞、失落、想念,這些是友伴發展的一般情緒現象,偏偏孩子大腦尚未發展成熟處理這些情緒,當面對愛的需求不被滿足或威脅時,大腦就容易激發生存本能,而延伸更多行為來獲得注意或宣洩不滿,例如:爭吵、搶奪、打架、哭泣、退化行為。

頁面

訂閱 RSS - 親職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