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教授:別再對孩子說「你很聰明!」

孩子老是說謊、做事三催四請叫不動,你也是有這種經驗的爸媽嗎?
其實!孩子並非說謊成性,不是聽不動,更不是做不到!
但為什麼爸媽總是覺得孩子總愛「唱反調、好難教」?
有時候孩子的舉動並非大人所解讀的那樣,處罰前再多想兩分鐘
了解兒童發展特性,以及孩子真實的想法,才能對症下藥解決親子矛盾唷!
高雄市 / 華視新聞 蕭雅心 謝育炘 高雄報導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相信爸爸媽媽、老師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抗戰:
「還不起床,又要遲到了!」
「我要起來了啊!妳為什麼要一直催。」
「趕快寫作業、趕快去洗澡!不要玩了!」
「我本來要去的,妳一說我就不想動了。」
先別當催狂魔了,你聽過被動廢嗎?
爸爸媽媽心理苦著說,還不是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只不過催一句又怎麼了?不過,孩子鬧脾氣,其實是在抗議,自己本來打算做好的事情,為什麼大人一定要管東管西?久而久之就養出「被動廢人」,「被動廢」一詞曾經上了微博熱搜,意思就是一催就慢,一點就炸——本來很主動且願意幹的事情,一旦被催促,就會立刻出現從身體到心靈全方位的抗拒,類似叛逆、唱反調的道理。
文/賴玉珊諮商心理師(小桃媽)☆
進行個別諮商及親職諮詢累積十年的輔導經驗中,發現許多孩童遭遇霸凌後都不跟父母說。問孩子為什麼呢?孩子的回答是:「我在小時候曾跟媽媽說,但媽媽要我別想太多,過一天就好了」、「跟爸媽說一點用都沒有,他們認為那是我的問題」。
許多被霸凌的孩子會以為隱忍一時就沒事了,然而霸凌事件的影響,包括:難以與人建立關係、難以信任他人、自殺、自卑,變得有暴力傾向……卻都是更深遠的影響著孩子往後的人生。
作者\Marilyn JS Goodman 瑪瑞琳‧JS‧古德曼 譯者\謝靜雯
圖片來源:孩子為什麼這樣畫
每個孩子都有創作的直覺欲望,孩子自然會憑著本能發展出強大的衝動,想要做出記號和畫畫,父母和照顧者可以藉由提供符合年齡的畫畫或書寫工具、紙張和適合孩子進行的地點(最好在成人可以監督的地方),盡自己的本分來鼓勵這樣的衝動。
作者\簡‧尼爾森, 雪柔‧埃爾溫 Jane Nelsen, Cheryl Erwin
譯者\簡捷
如果你也是一般的父母,那麼多少會有點「愛太多」的傾向;事實上,幾乎所有父母都太愛自己的孩子了(也許除了極少數有心理疾患,完全沒辦法愛的人之外)。接下來就讓我們花點時間,看看你是不是也有下列傾向吧。(沒關係,這些事我們都做過。)
文/繪星心理治療所所長 謝玉蓮 臨床心理師☆
「媽媽,弟弟搶我的玩具!」「每次都是我!為什麼不叫哥哥去做?」「為什麼妹妹有,我沒有?不公平!」「媽媽是我一個人的,嗚嗚嗚嗚…..」 因為吃醋、嫉妒而延伸的手足衝突常常令爸媽手足無措,也常讓爸媽理智線斷裂。
每一個情緒都是真實的,當手足在一起時嫉妒、難過、生氣,當分開時會寂寞、失落、想念,這些是友伴發展的一般情緒現象,偏偏孩子大腦尚未發展成熟處理這些情緒,當面對愛的需求不被滿足或威脅時,大腦就容易激發生存本能,而延伸更多行為來獲得注意或宣洩不滿,例如:爭吵、搶奪、打架、哭泣、退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