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特殊生

讓孩子學會同理心 如何正確跟特殊教育學生相處

孩子在五、六歲時,正是「同理心」的萌芽期,開始學習如何理解別人、察覺別人的想法,進而學會幫助他人、與他人合作。漸漸地脫離愛計較、好競爭的情緒,也才能學會生活中學會如何與別人一起合作。

當班上有一個「特殊學生」,往往會讓孩子陷入困惑,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情況,所以需要老師與爸媽的引導。特殊教育學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也些是肢體、也些是視覺、有些甚至看不出來而是卡在情緒上的學生。加上又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在協助上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但是,相同的都是「孩子」都需要擁有正常融入團體的機會,才能讓他們從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

然而,孩子在九歲前,同理他人的方式依然是以「自我中心」,所以常常會用自己的感受來判斷事情,例如:自己喜歡蘋果,就認定大家一定都喜歡吃蘋果。也因此,在一般生活都沒有問題,畢竟大家的感覺都差不多。當面對「感受」,因為生理的差異情形,讓孩子碰到特殊生時,卻變得不容易同理,當然衝突自然也就變得多。

 

(一)「同理」不是「同情」。

孩子需要了解特殊生的「感受」,而不是可憐他的遭遇。同情是給予憐憫,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反而會讓接受的人心理受傷。也因此,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小活動,幫助孩子學習「同理」。例如:班上有一個下肢肢體障礙的孩子,可以安排「輪椅大探險」的活動,讓孩子們嘗試坐著輪椅在校園中探索,體會生活中可能的不便,讓孩子更能察覺、感受到生活上的限制。

(二)老師的態度才是關鍵。

家長控師言語恐嚇 校方︰非事實

出處:自由時報

2016-10-23

〔記者江志雄/宜蘭報導〕宜蘭縣陳姓家長昨天向媒體投訴,指11歲有輕度智能障礙兒子,在校長期遭林姓數學老師言語恐嚇,還被罵「你怎麼那麼笨」,造成陳童有自傷傾向,最近心中陰影加劇,已經2週不敢去上學;校方回應,家長所說均非事實。

陳姓男童常不自主咬手,手臂疤痕累累。 (記者江志雄攝)

宜蘭縣陳姓男童(左)已經2週未上學,家長(右)指控在校遭老師言語恐嚇。 (記者江志雄攝)

 

讀小五特教生 2週未到校

陳小弟弟領有身心障礙手冊,是名特教生,現讀小五,1年多前遷入宜蘭縣某公立小學就讀普通班後,家長與學校發生連串摩擦,教育處居中協調仍徒勞無功。

陳姓家長指控,兒子的林姓數學老師,教學沒耐心、不專心,上課時還罵小孩︰「你怎麼那麼笨」,並語帶威脅命令他︰「回家不准亂說話」。家長向學校反映後,黃姓特教組長卻袒護老師,兒子遭受1年多言語恐嚇,常不自主咬手,手背疤痕累累,今年6月還被醫院診斷出「次發性情緒問題產生自傷行為」。

訂閱 RSS - 特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