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加工食品

加工肉品製程 把關嚴、安心買

加工肉品是許多人日常生活的佐餐佳餚,從早餐稀飯裡的肉鬆、吐司裡的培根、火腿,到中午便當裡的香腸、臘肉、貢丸,甚至解饞的肉乾、肉紙…等;但您知道為什麼會有加工肉品?又該如何挑選好的加工肉品嗎?。

第三張圖片

在農業時代,肉品是珍貴的蛋白質來源,但也因為保存不易,老祖先們運用智慧將肉品經過辛香料醃漬、風乾及煙燻等步驟,減少生肉品中的含水量,使微生物不易生長,延長保存時間,也增添肉品的風味;不僅如此,為使得來不易的肉品充分使用,分切的肉末透過腸衣塑形、搥打成漿等不同的製程,製造出香腸、丸子等種類眾多的加工肉品。

安心衛生的加工肉品來自於原料的挑選及製程的管控,為維護民眾食的安全,政府規定肉類加工食品業者,應符合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準則規定,並成立食品安全管制小組確實執行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同時衛生單位也定期辦理相關稽查專案,2016年至2017年,共稽查193家HACCP肉類加工食品業者之原料肉來源、製程及廠區環境及人員衛生等關鍵步驟,督導業者建立追蹤追溯系統,並主動將原料送驗,自主品管,如查獲不符規定均依法辦理。

食藥署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密封完整包裝之加工肉品時,應注意其包裝外觀是否破損完整,並注意產品上要有明確標示品名、成分、重量、廠商資訊及有效日期等資訊;購買後也要儲放於標示建議的保存條件下,且拆封後應在效期內儘速食用完畢,以確保食用安全。

認識魚漿加工品

時序入冬,氣溫漸涼,又到了冬季吃火鍋的旺季,但您了解火鍋裡的各式魚板、魚餃、爆漿起司球;或是關東煮中的竹輪、魚豆腐;炸物小攤裡的香噴噴甜不辣、魚丸,都是魚漿加工食品嗎?

加工食品主要有幾項目的,如:保存食物、提高嗜好性(風味更佳、外觀更好)、增加營養以及便利使用等。將原本的「魚肉」製成「魚漿加工食品(又稱水產煉製品)」,除了可以充分利用因體型太小,或是分切剩下的雜碎魚肉,也適合用來處理多刺、不適合整塊食用的魚類(如虱目魚);另外還能提供與魚類截然不同食品口感。

魚漿加工食品的基本製作步驟包括:
(一) 採肉:從原料的魚擷取需要的魚肉部位。
(二) 漂洗:將取下的魚肉妥善漂洗、除去雜質。
(三) 擂潰:「加鹽擂潰」使鹽份溶解肌纖維裡的肌凝蛋白,產生彈性,並添加適合的調味料、蛋白質、澱粉、油脂以及其他添加物。
(四) 成形:低溫靜置一段時間或直接進行塑形。
(五) 加熱:烘烤、水煮、油炸、蒸煮等加熱方式使蛋白質變性凝固。

第二張圖片

「Q 彈、充滿咬勁」的魚漿加工食品,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多變化的食品,例如:捏塑成球狀用水煮熟便是「魚丸」,塗在棒上烤熟就是「竹輪」,捏成板狀或棒狀後炸熟就是「甜不辣」,或是以食用色素加工後成為「蟹肉棒、魚板」等。

購買食品3撇步輕鬆選、清楚看、仔細查

購買食品3撇步輕鬆選、清楚看、仔細查

文‧圖/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500期

想喝果汁卻經常買到放了太多添加物的「飲料」,想買餅乾解饞又怕吃下太多防腐劑該怎麼辦?從103年6月19日開始,我國就規定食品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物都必須各別標示完整的名稱,不可以用功能性名稱(如:調味劑、乳化劑等)代替,讓消費者可以清楚地瞭解產品成分,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提供3個選購食物小撇步,幫助大家更容易看懂食品標示:

訂閱 RSS - 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