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親子

和孩子一起動手做甜點,把握安全守則

文/親子烘焙教室專職老師 彭芷菁(紙巾老師)☆

手作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協力的地方

  既然我們要跟世界上最難一起共事的夥伴合作,那麼有一些注意事項在開始前就先確立,可以讓過程更順利喔!

1. 明確的先說好分工合作內容,越細越好,例如:孩子負責攪拌、清洗食材,大人幫忙端熱的東西

親子小廚房 甜點一起做

文/親子烘焙教室專職老師 彭芷菁(紙巾老師)☆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同手作的甜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每個年齡層的學習方式都不同,按照不同階段用適合的方式引導,學習會更加事半功倍。「學習」這項與成長息息相關的事,不僅僅限於記憶書本上的學識,還有更重要的部分是生活的體現,因此體驗或實際操作能夠增加生活品質的活動,皆不可或缺。孩子們最初的學習方式,都是透過觀察與模仿而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就是學齡前幼兒及兒童學習的最好材料,其中廚房裡會發生的事更是佔了生活中相當比重的一環。

  親子廚房作為一項增進親子互動、建立良好關係方面的活動,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除了過程中可以增加語言溝通、認知、各方面發展協調外,完成後更是大大的正向增強自我認同以及與家庭成員分享成品的幸福感。

培養孩子運動好困難,但和孩子一起運動就會變簡單!

文/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職能治療師 陳巧奇治療師☆

 防疫期間,下班以及週末閒暇都逐漸變得安靜,需要出門的活動銳減,待在家中的時間卻越拉越長。這對於我們大人而言就已經難以承受,對正處於擁有無限精力需要大量感覺刺激,又期待探索的孩子而言,也就更加困難了。利用這個時間,和孩子一起培養運動的好習慣吧!

 在運動時,肌肉收縮或延展所產生「用力的感覺」能夠增加人對於自己身體的掌控性,在每一次確認到「原來我的身體可以這麼做」以及「原來我的身體能夠做到這些事」的時候,除了增加肌肉力氣以及心肺耐力以外,同時也在增加人的自信與自尊。和孩子一起運動,除了增加孩子主動運動的動機之外,也能夠藉著支撐彼此身體的使力和互動之中建立親子之間的緊密連結

【親子傳聲筒】爸媽請你聽我說!教養專題

孩子老是說謊、做事三催四請叫不動,你也是有這種經驗的爸媽嗎?
其實!孩子並非說謊成性,不是聽不動,更不是做不到!
但為什麼爸媽總是覺得孩子總愛「唱反調、好難教」?

有時候孩子的舉動並非大人所解讀的那樣,處罰前再多想兩分鐘
了解兒童發展特性,以及孩子真實的想法,才能對症下藥解決親子矛盾唷!

增進親子感情、與幼兒的安全體能遊戲

文/ OM yoga studio 桃園瑜伽工作室 李翊瑄(Rita老師)☆

  幼兒體能遊戲在國內幼兒園已經推行了一二十年之久,對於幼兒遊戲的環境和遊戲的器具,每個園所也都提供了相當多的道具教材器具等來滿足每一位幼兒。孩子每天在遊戲中藉由身體的運動,接受大量的感覺、知覺及運動刺激,進而促進身心機能的正常發展,透過個人、團體的遊戲種類,讓幼兒們各自發揮想像力,加入自己的動作遊戲。

孩子的感覺統合訓練

   感覺統合是兒童發展的基礎,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加,臨床門診發現越來越多家長因為孩童的感覺統合出現問題到醫院求診,仔細瞭解後發現是因為孩子課業壓力過大,每天上太多的才藝課程,失去了肢體活動的時間才會出現這個問題。

親子共煮:鮭魚溫沙拉手工義大利麵

文/親子烘焙教室專職老師 彭芷菁(紙巾老師)☆

和孩子一起烹飪吧!

  民以食為天,人普遍一日三餐,可見「食」有多重要,每日至少要接觸三次。現代人生活忙碌以外食為主,親手準備餐食變得難能可貴,孩子在家中可以觀察與學習餐食料理的機會可能也少多了,因此多讓孩子參與是有重要性的。

「男兒有淚可輕彈」當兒子表達沮喪時先別罵,做父母的請做到這五件事!

作者\媽媽經編輯Stephanie

東方人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這真的是正確的嗎?有研究指出,這樣的機制其實只會讓他們情緒越來越壓抑,最終可能使他們罹上憂鬱症;根據國外網站《Psychology Today》,心理學家Lee Bare在文中表示,雖然父母第一時間聽到兒子說出「我很沮喪」這幾個字時會感到措手不及,但父母應該做到五件事情,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解決情緒低落的問題。

Lee Bare指出,家長們很需要與男孩們坐下來好好談心,這是因為過去的結果顯示,家長往往更注重與女孩的交談,而該行為有助於發現小孩是否具有早期憂鬱症的症狀;但因男生們通常不願意主動談論心裡的感受,所以作為家長,若碰到兒子主動表達心情低落時,你應該做到五件事情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情緒低落的原因:

讓孩子學會同理心 如何正確跟特殊教育學生相處

孩子在五、六歲時,正是「同理心」的萌芽期,開始學習如何理解別人、察覺別人的想法,進而學會幫助他人、與他人合作。漸漸地脫離愛計較、好競爭的情緒,也才能學會生活中學會如何與別人一起合作。

當班上有一個「特殊學生」,往往會讓孩子陷入困惑,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情況,所以需要老師與爸媽的引導。特殊教育學生有許多不同的類型,也些是肢體、也些是視覺、有些甚至看不出來而是卡在情緒上的學生。加上又有個別差異的存在,在協助上的需求也不盡相同。但是,相同的都是「孩子」都需要擁有正常融入團體的機會,才能讓他們從封閉的環境中走出來。

然而,孩子在九歲前,同理他人的方式依然是以「自我中心」,所以常常會用自己的感受來判斷事情,例如:自己喜歡蘋果,就認定大家一定都喜歡吃蘋果。也因此,在一般生活都沒有問題,畢竟大家的感覺都差不多。當面對「感受」,因為生理的差異情形,讓孩子碰到特殊生時,卻變得不容易同理,當然衝突自然也就變得多。

 

(一)「同理」不是「同情」。

孩子需要了解特殊生的「感受」,而不是可憐他的遭遇。同情是給予憐憫,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施捨,反而會讓接受的人心理受傷。也因此,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小活動,幫助孩子學習「同理」。例如:班上有一個下肢肢體障礙的孩子,可以安排「輪椅大探險」的活動,讓孩子們嘗試坐著輪椅在校園中探索,體會生活中可能的不便,讓孩子更能察覺、感受到生活上的限制。

(二)老師的態度才是關鍵。

帶著孩子動手做:適合夏天的親子料理

炎炎夏日,今年家裡的溫度計出現了37度的數字,面對酷暑的高溫,廚房裡的事自動調整為快速省時的料理,每每孩子靠過來想參與時,我已經將工作完成了。小兒子正值對生活實作興趣濃厚的年齡,當他興致勃勃地詢問卻發現無工作可做,小臉總是佈滿失落與沮喪,有時候眼裡還含著淚。

夏天好熱啊!有沒有適合親子一起快速準備的料理呢?

趁著清晨還不是太熱的時候,帶著他一起準備簡單的材料。

靈活的小手開心地忙碌著,刨絲、剪、撕、挖,一下就準備好了,不會大粒汗、小粒汗如雨下,孩子也徹底滿足,除了手部大肌肉、小肌肉、手眼協調的發展,成就感也滿滿。

究竟做了甚麼料理呢?

百香果小黃瓜拌雞絲

基本材料:

頁面

訂閱 RSS - 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