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運動

培養孩子運動好困難,但和孩子一起運動就會變簡單!

文/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職能治療師 陳巧奇治療師☆

 防疫期間,下班以及週末閒暇都逐漸變得安靜,需要出門的活動銳減,待在家中的時間卻越拉越長。這對於我們大人而言就已經難以承受,對正處於擁有無限精力需要大量感覺刺激,又期待探索的孩子而言,也就更加困難了。利用這個時間,和孩子一起培養運動的好習慣吧!

 在運動時,肌肉收縮或延展所產生「用力的感覺」能夠增加人對於自己身體的掌控性,在每一次確認到「原來我的身體可以這麼做」以及「原來我的身體能夠做到這些事」的時候,除了增加肌肉力氣以及心肺耐力以外,同時也在增加人的自信與自尊。和孩子一起運動,除了增加孩子主動運動的動機之外,也能夠藉著支撐彼此身體的使力和互動之中建立親子之間的緊密連結

運動飛輪成凶器!國中生小腿遭削片…肉綻15公分V型傷口

運動飛輪成凶器!國中生小腿遭削片…肉綻15公分V型傷口

 

新北市板橋一所國中20日發生濺血意外,一名14歲的男學生看到合作社外有暫時放置的飛輪,就跳上去騎乘玩耍,一旁也沒有老師或教練指導,結果他騎的飛快就跳下飛輪,導致他的小腿被踏板的鐵釘割下一大片肉,讓家長氣憤又不捨,校方也強調後續會加強管理,並且和學生家長協調後續事宜。

小腿肉呈現凹凸不平,看起來怵目驚心,右邊這照片小腿則是縫了數十針,家長指控是學校的健身器材飛輪惹的禍。

▼14歲的男學生踩飛輪,卻意外遭釘子削掉一塊肉。(圖/東森新聞)

台兒少肥胖率 高過星港日韓

國外統計發現,去年全球肥胖兒童與青少年多達1.24億人,較40年多10倍,而在去年全球200個國家中,台灣5∼19歲男孩名列第38胖,女孩則排第104胖;國內醫師說,兒童小時候胖通常長大也胖,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提高,體重控制最好要從小做起。

男女BMI均躍升

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近期公布全球肥胖趨勢,指過去40年來,幾乎各地兒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都在增加,每10年女孩平均BMI增0.32、男孩增0.4。
根據《刺胳針》統計,2000年以來,許多高收入國家的兒少平均BMI居高不下,部分亞洲地區則是快速發胖;台灣在1975年時,5∼19歲女孩BMI為17.3、男孩為16.9;到了2016年,女孩BMI增至19.1、男孩增至19.8,均高於全球平均值18.6與18.5。
至於肥胖(BMI大於等於27)比率,台灣5∼19歲男孩肥胖率40年來從0.4%暴增至15.4%,在200個國家中排名從124躍升至第38胖;女孩肥胖率也從0.1%增至6.7%,排名從138上升到第104胖,肥胖率高於鄰近的日本、南韓、新加坡與香港。
國健署組長林莉茹指,依教育部學童健檢資料,104學年度國小學童過重與肥胖率28.7%,較前一學年度少0.3%;但國中生過重與肥胖率29.2%,則較前一學年度增0.4%。

禁不起超商誘惑

父母應該如何看待小孩「吃零食」這件事

對於吃零食這件事,筆者認為與其禁止或恐嚇,還不如協助篩選適當點心與進行機會教育。日常生活總會遇到各種誘惑,為了健康維護的長遠影響,父母需要關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飲食問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孩子愛吃零食,不愛正餐,是經常困擾父母的議題之一。

孩子感覺到零食好吃,同儕一起吃,他們就愛吃,並不會考慮到零食對身體有沒有好處,零食吃多了可能會造成營養攝取不均,發育可能遲緩,甚至引發疾病等。建議父母選擇正確的引導方式才能達到健康維護的目的。

  •  父母長輩,以身作則

家長嗜吃零食,家中就會備有許多庫存,採買逛街也會在零食區選購,孩子見到家長吃零食,自然就會產生興趣,有樣學樣。

  • 飲食多元,三餐為主

如果能夠在家裡共同用餐,飲食種類和烹調方式增加變化,營造三餐和樂的氛圍,並規定孩子需要吃完自己該有的份量,規定正餐吃飽之後,餐間可以容許適當的點心、零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

【駐站專家見面會】嬰幼兒常見疾病照護技巧

【駐站專家見面會】嬰幼兒常見疾病照護技巧

105年9月11日14:00-16:00
講師:周怡宏小兒科診所 周怡宏醫師 
地點:131FUN心玩親子館

家長常遇到一種狀況,當開始送寶寶到幼稚園上課之後,只要班上有個孩子感冒或拉肚子,全班的學生就會像骨牌一樣,一個個地傳染下來,搞得全班的家長都要發瘋。到底要怎樣才能提升孩子的免疫力呢?

頁面

訂閱 RSS - 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