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外食預防仙人掌桿菌食品中毒

文‧圖/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第597期

今年初臺北市傳出集體食品中毒案件,有4所國中、小學的學生食用某家廠商供應的午餐盒餐後,有數百位人出現食品中毒症狀、其中數十位學生因症狀嚴重而就醫,主要症狀為腹瀉。留樣檢體經衛生局檢驗後,檢出仙人掌桿菌。

在顯微鏡下可見仙人掌桿菌的周身佈滿短鞭毛,可在10~50°C中繁殖,最適合生長溫度為30°C。此菌會產生抗熱耐旱芽孢,普遍存在於周遭環境,且極容易經由灰塵及昆蟲傳播而污染食品。由於食品被污染後大多沒有腐敗變質的現象,攝食時不易被察覺。其造成食品中毒的主因是冷藏不夠或保存不當。  

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統計資料顯示,仙人掌桿菌占臺灣地區食品中毒案病因物質前3名。依中毒症狀可分為嘔吐型及腹瀉型二種。

(一)嘔吐型:潛伏期短,約0.5~6小時,原因食品大都和米飯類和澱粉類製品相關,蒸煮或炒過的米飯放置室溫,貯放時間過長為常見污染途徑,症狀有噁心及嘔吐等。

(二)腹瀉型:潛伏期較長,約6~15小時,原因食品主要是香腸、肉汁等肉類產品,濃湯、醬汁、果醬、沙拉、布丁甜點及乳製品亦常被污染,症狀有水樣腹瀉及腹痛,以腸炎表現為主。

不論是學校自辦團膳,或是向廠商採購的盒餐,大量製備食物過程中時間較長,且臺灣地區天氣高溫高濕,食品若在適溫下放置過久,仙人掌桿菌會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如果食用前未經澈底加熱,就可能會導致中毒。 

根據教育部統計顯示,全台國中、小學食用營養午餐人數大約171萬人,不論是家長們自行在家中為學生製備便當,或是在學校食用便當桶餐時,都要注意安全衛生,慎防食品中毒。食藥署建議,食品烹調後應覆蓋隔絕污染源並迅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應保溫於65℃以上,或於5℃以下冷藏保存,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生熟食應分開,避免交叉污染,外購熟食菜餚也應充分復熱後再食用。

食藥署提醒食品業者,調理食品應謹守「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注意保存溫度、要澈底加熱」之五要原則,以預防食品中毒事件之發生。

來源出處: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597期

如果您喜歡週報內容,希望可以每週收到新的消息,歡迎【訂閱藥物食品安全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