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幫助每一個孩子愛上閱讀─父母應該怎麼做?(之一)

幫助每一個孩子愛上閱讀─父母應該怎麼做?(之一)

 

文‧圖/邱寶慧 藝術治療師

和四歲的勳勳一起看過無數次的《小布種豆子》了,但每一次我們都可以讀出不同的新意,原來他在家中媽媽和他讀過這本書、後來有次我在上課中說了一句我覺得我和他好像是《小布種豆子》裡的小布和奴奴,勳勳發現我和他有共同喜歡的故事書,非常開心,希望我能在與他上課的時間裡一起再讀一次這本書…

第一次是我讀給他聽,他來翻書看圖…

第二次他讀給我聽,一半是自己想像的內容、一半或是不到三分之一比較像是我讀過的文句,他讀的時間不到我說的那次的三分之一,因為跳過落過…

第三次是隔了兩三個月的時間,他又想起了這本書,希望我們再讀一遍,這次我提議說我當身體很大的小布、他當身體小小的、辦法最多的奴奴好不好?他滿臉興奮的接受了,我說著小布的話、也說給勳勳聽奴奴想到的主意,我們每一頁讀很慢,因為我們還得找出每樣書中出現的材料,但沒有真的豆子,所以我們用黏土做出豆子,沒有真的瓦片,我們用撕碎的珍珠板當瓦片,沒有長出真的幼苗來,我們用毛根代替高高低低的豆苗,甚至最後的那隻蜜蜂,是我們一起做的黏土蜜蜂;故事書中說到長出的豆苗是小布和奴奴等待了幾個晚上才長出來的,因此我們在等待的時間裡又一起讀了《給我咬一口》這本小書…於是第三次的共讀,這本沒幾頁的書,我們讀了一個小時,或者可以說我們一起演出這個故事、邊做邊玩出一個故事了。

第四次勳勳提議由他來說,他說著奴奴的話也說著小布的話,有時奴奴說的奇奇怪怪,我演的小布會問奴奴說「你是魔術師嗎?不然怎麼沒放水、沒有陽光、一下子就長出豆苗啦?」勳勳有時會因此理解到自己漏了什麼,會從圖片和記憶裡找出線索來補充,有時真的找不到也想不到,也能用假裝自己是「魔術師奴奴」來把故事完整化,甚至連只看一次的《給我咬一口》都能在不識文字下、自己一邊翻圖一邊把故事說完。原本的故事中只有寫到豆苗開了、花也開了,蜜蜂採了花粉的種子、並沒有寫出最後種子被蜜蜂帶去哪裡了,但在勳勳的版本裡,最後蜜蜂飛到阿公阿嬤家、又飛去公園裡、又飛去好多好多地方,小布和奴奴一開始一起種的小豆苗最後灑落也開花結果在每個他們喜歡的地方…

從這段分享裡,爸爸媽媽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呢?我們可以從繪本裡給予孩子什麼引導與幫助?什麼年齡、孩子多大之後可以進行共讀?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怎麼說故事?父母與孩子共讀時挑選什麼樣的繪本合適?很多童話故事父母覺得不適合說給孩子聽卻又擔心孩子在學校與他人沒有話題分享怎麼辦?爸爸媽媽真的很累了、沒辦法天天說故事怎麼辦?如果親子不共讀,會有什麼影響嗎?

 

而爸爸媽媽最常提出的問題是:怎麼辦?我就是不會說故事、也不會演故事,我就是不會啦!

 

在推廣繪本閱讀及親子共讀、陪孩子讀書、甚至與孩子玩書、做書的領域中,寶慧老師有著多重身分:從歷經兒童發展評估心理師的角色介紹閱讀對孩子每個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如何幫助孩子認知、語言、情緒、動作等等面向的發展;從兒童親職藝術治療師的多年經驗分享父母如何說故事、演故事、以及引導孩子更深度地探索書中世界;更重要的,如何從一個愛書者的身分潛移默化影響身邊的孩子也一起愛上書。

 

以下就是Q&A的分享喔!

(接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