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心理師談教養】家有獨生子女怎麼教,影響孩子日後的社會能力!

家有獨生子女怎麼教,影響孩子日後的社會能力!

文/小桃媽 諮商心理師

生了小桃之後,親朋好友總是跟我說:「可以準備生第二胎囉!」許多同事及朋友也以過來人的經驗,建議我至少要生兩胎,不然小桃長大之後會很孤單...。和許多媽媽們聊天,發現大家考量只生一胎的共通點其實滿像的:家中經濟不勝負荷、高齡產婦的健康隱憂、擔心照顧兩個孩子會疲於奔命...;本來想等孩子長大一點、照顧起來不這麼累了再生第二胎,等孩子已經三四歲,又害怕回到當初睡不飽的日子,最後還是選擇只生一胎...。

在這個少子化的時代,只生一胎或完全不考慮生兒育女的家庭與日俱增,可說是這個世代的趨勢。

你覺得獨生子女具有那些特質呢?

A.較為自私

B.個性跋扈

C.難相處

D.以上皆非

以往對於獨生子女的印象,大多是自私、個性霸道、被寵壞、難以相處,然而依據國外學者Kuo(1998)的研究顯示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性格特質上並沒有明顯差異,上述的小測驗的答案是:D,以上皆非。

那麼,為什麼社會上普遍存在著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呢?實際上,獨生子女的特質與先天條件有關,尤其是年幼時在主要照顧者的影響下,若採取的教養方式屬於寬鬆放縱型,或是過度寵溺,較有可能造成孩子較為自私且不守規矩的個性。

家有獨生子女的教養重點

一、養成自動自發的習慣

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應該學著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衣物、以及幫忙一些簡單的家事,例如:擦桌子。要孩子完成這些家務事之前,父母需要採取一致的態度,而且要讓孩子知道做家事不是爸爸媽媽的責任,而是家中每個成員的責任,而不是每件事情都幫孩子打理得很完善,讓孩子覺得別人幫他做這些是應該的。

以我們家為例,小桃上幼兒園之後,我們在家裡設計了一個讓小桃自己掛書包、放外套的地方,並且在廚房放置增高椅,小桃自己洗餐袋及餐具。她很享受把東西收整齊的過程喔!

二、培養延宕滿足的能力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米契爾教授在1960年代進行的「棉花糖實驗」,對象是3~5歲的孩子。實驗者把孩子帶到房間,桌上放著鈴鐺及一顆棉花糖,然後對孩子說:「我要出去十五分鐘,如果你可以等我回來,而這個棉花糖還在,那我回來的時候就可以多一顆棉花糖。」透過棉花糖實驗可了解孩子的自律及耐心,並且追蹤實驗中可以延宕滿足的孩子,長大之後做事專心、成績較好、自信心較高、對未來較有計畫,也比較具備挫折容忍力、壓力調適的能力也比較好。

很有趣的是,透過這樣的實驗可以看見孩子們透過唱歌、動來動去等等的方式轉移注意力,減少無法立即吃到棉花糖的痛苦。

棉花糖實驗除了測試孩子們的自律及耐心,對於父母的管教方式也格外具有意義。如果孩子在要不到東西的時候總是大哭大鬧,父母為了要迅速撫平孩子的情緒而妥協,例如立刻買孩子想要的東西,迅速滿足他的慾望,如此一來,孩子學到了用哭鬧的方式就能拿到想要的東西,不僅無從培養延宕滿足的能力,遇到挫折就用哭的方式來表達,也會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三、避免過度期待

大多數父母對孩子都會抱持期待,無論是意識或潛意識的。然而,獨生子女的父母若對孩子有過度的期待,不僅會對孩子造成壓力,也可能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夠好,或是成長的過程都在完成父母的期待,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四、多參與團體活動

獨生子女在年幼時因為缺乏與手足互動的經驗,因此可能較缺乏社交技巧,然而獨生子女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調適自己,成為符合社會期待的模樣。因此進入學校、社會之後的獨生子女,在社會能力的部分幾乎與非獨生子女的社會能力無異。因此,有些人會建議讓獨生子女早一點進入幼兒園,或是製造機會讓孩子多與其他小朋友互動,進而學習與同儕相處及互動的技巧。

其實,多數獨生子女的父母都會事先做功課,修正自己的教養方式,避免讓孩子成為自私、跋扈、難相處的慣寶寶呢!國外學者Frank指出,相較於非獨生子女的父母較疲於奔命的管教孩子,獨生子女的父母可以更有效率的管教孩子及設定界線,也因為有充裕的時間,這是獨生子女的優勢,以上教養心得與大家分享~

 

作者:小桃媽

職業為諮商心理師,為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認證合格心理諮商督導

健康遠見、IBABY愛貝比親子網、KidsPlay親子就醬玩、MamiBuy、媽媽經、嬰兒與母親等親子網站駐站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