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不要成為黃鼠狼的獵物─談性騷擾

田徑明星教練驚爆竟是性侵惡狼,而且還多次帶到摩鐵性侵女學生,全因為學姊跟受害女學生講了一句話。

今日出版的《蘋果日報》報導,一名女校友向檢警指控,高一、高二時都是由張姓教練指導,因教練對她很好,不僅噓寒問暖,還會送一些小禮物,沒想到張教練竟趁外出比賽時,將她帶到摩鐵性侵。 女校友聲淚俱下向檢警說,被帶到摩鐵時,她嚇得不知如何拒絕,又想起學姊曾跟她說:「張教練可以幫妳考上好大學,對未來有幫助。」當下她擔心教練掌握學期成績及推薦比賽的權力,為了「保送甄試」資格只好隱忍,沒想到張教練之後又多次帶她到摩鐵性侵,直到畢業後才逃離魔爪。(蘋果日報–2015.09.28) 

 

當周遭的人對自己的孩子伸出魔爪的社會新聞出現,相信很多家長開始擔憂著自己的孩子是否懂得自己該如何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以避免受到不當的對待。

尤其是孩子從幼兒階段已經不是父母時時刻刻在身旁照顧的階段,孩子的生活領域擴大,開始去上幼稚園,也開始去參加各式各樣的才藝班、夏令營,雖然政府明文規定,服務於兒童相關機構的工作人員不可以有性侵害的犯罪事實,例如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第27條、補習教育及進修法第9 條規定工作人員有「曾有性侵害、性騷擾或虐待兒童行為,經判刑確定或通緝有案尚未結案」不得在幼兒園、補習班服務,然而有時如果不幸的是遇到未曾有性犯罪的人,就無法防備了,再加上有些課程教導的過程中是需要肢體的接觸,例如舞蹈、游泳,孩子如何分辨那些是必需的?那些又是不應該的?這些需要父母先能分辨才能教導孩子的!

父母又有多少的概念來幫助孩子,讓孩子不致於恐慌又能免於傷害、快樂學習呢?父母應該要了解什麼是性騷擾,並且要教導孩子身體的自主權,以保護其遭受到性騷擾的傷害。

 

(一)父母應該要懂的事

1. 性騷擾開始於不恰當的舉動

一般而言,大部分性騷擾都屬於預謀事件,所以開始時並不會讓人有所警覺,例如對方只是瘙癢孩子,或者是玩遊戲碰觸孩子的私處,由於不容易察覺,通常會容易讓人忽略,或甚至不會覺得應該有所防範。

2. 了解性騷擾的方式千奇百怪

性騷擾事實上就是一種性接觸,只是這樣的性接觸方式千奇百怪,可能是用手撫摸孩子的生殖器官,也有可能是強迫孩子去看大人的生殖器官,甚或者要求孩子脫掉衣服曝露身體。

3.釐清必要的接觸與不必要的接觸

有時課程的需要,教導者會需要與孩子肢體上的接觸,例如舞蹈課會碰觸到手腳,書法會從身後握著孩子的手教導筆法,訓練游泳技能時更是會接觸到手腳及肚子,父母要了解除了釐清必要及不必要的接觸,但其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地點及時間,例如課後被單獨留下教導時的身體接觸,或被邀請到另一個地方指導,在跟孩子談時才不會講不清反而引起孩子不必要的擔心。

4.性騷擾來自熟人居多

通常會對孩子性騷擾都是孩子熟識或信任的人,再加上一開始都是無意的舉動,不會特別感覺不恰當,才會讓他們有機可趁,但也往往在平日有被教導了解身體自主權的孩子,不至於產生困惑而知道如何避免事件的發生。

5.對人有錯誤的迷思

我們很容易極端相信自己熟識的人,極端不相信不認識的人,這種兩極化的思維反而容易讓孩子陷入風險,因為我們可能會對對方的行為提供一個合理的說辭,而減少了預警的效能,另外我們大人也會對於已婚者、有子女家庭者,甚或是他表現愛其家人者,有錯誤的迷思在,不認為他可能會對孩子有不當的意圖,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往往對方可能就是你所信任且有家庭的人。

 

(二)父母應該要做的事

1.認識身體的界線

性騷擾最難的地方在於很難分辨,所以要跟孩子說明實有其困難,教導孩子了解身體的界限反而重要,從討論舒服、不舒服及令人困惑的接觸作為一個開始,再延伸到隱私、界線,因為在分享過程中,孩子才有可能將他的疑惑說出來,幫助孩子定義界線,認定什麼樣的狀況逾越了界線以及該如何處理,要讓孩子了解到適時的擁抱是種禮貌,但時機與場合不對便有問題了!

2.拒絕不想要的撫摸

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大人和小孩之間的感情互動不應包含脫衣服、撫摸,甚至親吻私處,私處除了特定的對象或情況外,是不可讓其他人碰觸的,讓孩子了解「身體是自己的,自己有決定的權利」,並讓孩子練習「對大人設限」,當孩子拒絕時,家長可以表現出受傷的樣子來考驗孩子,因為往往加害人會用此技倆來使孩子心軟。

3.辨識「好」及「不好」的撫摸

可利用布偶或娃娃做出「擁抱」的動作來示範「好」的撫摸,並告訴孩子一開始可能是好的感覺,但後來也可能變成「不好」的撫摸,例如:抱得太用力或有人緊靠著,甚或搔癢搔太久,並讓孩子知道任何人都不能以不舒服或傷害的方式撫摸他,如果有人如此做,應立即告訴家長。

 

性騷擾通常不像肢體暴力會對孩子產生立即性的傷害,但根據孩童時期曾遭受過性騷擾的成人所做的研究仍指出,即使是未涉及肉體接觸的性騷擾對孩子是有殺傷力的,因為它會引起強烈的恐懼感與不信任,也會讓孩子產生罪惡感、羞愧感,讓其自我價值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父母應給予正確的觀念並教導保護方法,父母應讓孩子隨時分享他每天接觸的人事物,家長也適度給予正確的觀念,以減少傷害的發生。

 

文/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國立空中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講師 林月琴

文章出處:《HESS KIDS》期刊 第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