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分享會快樂嗎?要如何讓孩子學習分享?

分享會快樂嗎?要如何讓孩子學習分享?

文/謝玉蓮 臨床心理師

 

孩子社會情緒發展

一歲左右的孩子會選擇性地喜歡某些人和玩具, 但對於物品所有權概念尚未發展,因此除非是生理需求物品被剝奪,即使拿走孩子手上物品給他人,多以轉移注意力到新鮮事物即可安撫。而此發展階段他會試探父母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也喜愛模仿別人的行為,因此將手上點心餵他人是一種互動遊戲,而家長卻可能以為孩子已學會分享,反而誤解「分享」的意涵。兩歲到三歲的孩子正處於自我中心思考、 佔有慾高,只要是喜歡的,拿在手上就是自己的,更別想要一起玩,因此出現搶玩具的機率高。而三歲後的孩子開始會分享,但多侷限於自己不喜歡的物品。四歲孩子能察覺別人想要的需求,也可能會嘗試安撫玩伴的失落。五、六歲孩子開始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體會想法與感受,也開始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和遵守團體守則,例如:用說話表達自己的需要、會分享玩具、請求同意、歸還物品等。

如果「分享」是被迫的、未經同意,物品是珍貴、稀有的,那麼將變成「剝奪」,剝奪了孩子擁有的權利,孩子心裡反而升起了委屈、生氣、難受的情緒,因為他感受到的是「我的東西被別人佔有了」。分享的快樂是一種內在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不期待交換、不期待回饋,而且看到他人接受時會不自主微笑。

從孩子的社會發展脈絡中,可以了解到雖然「分享」是美德,但試想當我們珍貴的物品要出借或分享給至親好友,都會因捨不得而拒絕別人,或許從這發展觀點出發,我們更真正了解分享的意涵,不是強迫將心愛的人事物給他人,而是孩子已經理解「物品所有權」、「同理」他人需求、「社會化」口語表達拒絕或尊重,自然體會「分享」的美好。

 

如何讓孩子學習分享

(一)理解孩子「物品所有權」發展

三歲前的孩子正逐漸發展物權概念,平日可以給予孩子一個物品櫃或是玩具箱,讓孩子知道那些是他的玩具、那些是別人的玩具,自己的玩具放進自己的櫃子中。如果孩子拿了別人的玩具玩,轉移注意力,拿其他孩子喜愛的玩具來交換即可。

(二)尊重孩子、同理孩子,並做一個示範的好大人

在出外拜訪或是家有訪客來臨,可以與孩子討論有那些玩具是可以與小朋友分享、那些是他最珍貴的則收起來。日常生活中,也可練習向孩子要求分享,但孩子拒絕時,大人接受孩子的選擇,但與孩子討論他的感覺,例如:「你擔心借給了爸爸,可能會弄壞小恐龍?」「你害怕爸爸會把小恐龍弄不見,晚上就不能抱它睡覺了?」
讓孩子在經過澄清後,慢慢理解自己的情緒源頭,逐漸轉化成回應他人的能力,也可慢慢練習大家都開心的解決方法,例如:「我今天晚上要抱這一隻小恐龍睡覺,那我拿另外一隻小恐龍借你玩好嗎?」

(三)擴大分享的意涵

分享、祝福、與愛通常是密不可分,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活動擴大分享的意涵及意義。例如:寫卡片給朋友、替家人做一件開心的事、整理不需要的玩具或衣服給鄰居弟弟,這些都是愛的分享,讓可讓孩子體會美好的感覺,也可以利用繪本童書的內容來引導孩子(例如:分享、禮物、獅子的盛宴、石頭湯、古利與古拉),不需說教,好好陪伴孩子唸故事,改變的種子會慢慢萌芽。

(四)肯定孩子的分享行為

當孩子自發性分享時,需要明確、正向肯定其願意分享的動機,例如:「小明剛剛拿了小恐龍給弟弟玩,媽媽知道那是你最喜歡的一隻,這真的很不容易啊!」並可將他人的反應描述給孩子聽,讓孩子體驗到與他人美好護的經驗。

 

孩子不是天生就大方、慷慨,也不須急著替孩子貼上小氣鬼行為標籤。分享,是孩子一次次行為實驗累積、學習而來的利他社會行為,需要家長理解、耐心、陪伴練習,才能建立分享美好的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