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過動?躁動??

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 廖笙光 技術長

孩子是不是過動兒,往往會是與多父母與老師的擔心,但是實際上並沒有過動兒這個診斷。在診斷上的名稱應該是「注意力不集中暨活動量過高症候群」,簡稱ADHD,「活動量」過高只是其中一個項目,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困擾。也就是,如果孩子的「活動量」很大,但是依然可以專心在學校生活中,往往也就沒有任何的問題。

 

    隨著都市化生活的空間縮小,孩子的基本體能下降,也因此孩子活動空間與機會越來越少,也因此往往就會出現「活動量」與「生活規範」上的衝突,也讓父母困擾不已。到底是要讓孩子動?還是不要讓孩子動呢?

  讓我們來認識「躁動」與「過動」之間的不同,因為這兩者之間的原因並不相同,也因此在協助的方式也就不一樣,然而如果長期不去處理,往往會導致孩子在人際互動上面的困擾,所以不能不加以注意。

    「躁動」的孩子往往坐在座位上喜歡東摸摸西摸摸,身體扭來扭去,就是不能一刻做好不要動作,因此常常在上課的時候會干擾到旁邊的同學。「躁動」主要是由於「身體姿勢控制」的能力較弱,因此無法維持身體長時間保持固定姿勢,因此出現一些不自主的動作而無法察覺。這些孩子的特質往往伴隨的肌肉張力較低、頸部張力反射、抗地心耐力不足的問題,也因此如果要孩子乖乖坐在椅子上,就好像有孩子坐在想想的「空氣椅」上,讓孩子覺得很痛苦,自然也就無法將注意力集中在老師上課的內容。

    「過動」的孩子是一下課就會衝出去操場,只要是跑來跑去、爬上爬下的活動就會精神百倍,常常就算是上課鈴響也不願意回到教室,因此常常在導致在學校規範遵守上的困擾。「過動」主要是由於「前庭刺激需求量高」,因此會出現追求「速度感」的刺激,並且需要大量活動才能維持注意力。因為,對於平常生活裡活動所提供的速度感刺激,對他們而言是非常無聊的,也因此常常會出現不願意配合活動,但卻又會自己變更遊戲規則的情況,往往就導致出現不守規範的情況出現。由於花費太多時間在尋求感覺刺激,但又無法使用有效率的方式獲得,甚至會出現上課到一半卻會想要站起來走動的情況,往往會導致在教室中的干擾。

  正如前面所言,「躁動」與「過動」產生的原因並非是一致的,可能個別的發生,也可能同時地出現,但是在協助孩子的方式卻是個別獨立的。針對「躁動」的孩子,我們必須要特過增加孩子肌肉力量與耐力的練習,增加孩子抗地心肌肉力量的耐力,以達到增加孩子「身體姿勢控制」的能力,進而達到促進的目標。針對「過動」的孩子,我們則是要教導孩子安全而有效率的方式,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前庭刺激(速度感),替代他使用跑跳的方式,讓孩子可以將精力解省下來用在學業的學習上。

  在協助孩子時,就如同治水工程一般,不僅僅上要「築堤」,也需要「疏導」。如果只是強硬的要求孩子上課不要動,就如同拼命把堤防加高,常常只能有一實的效果,但是長時間下來反而會有更多的問題。孩子需要父母與老師的引導,讓孩子在校外時間去練習適合的活動,藉由疏導與防範,讓孩子更容易應付學校中的規範,才可以真正地幫助到孩子的成長。

文章刊載出處為Top945康軒學習雜誌初階版第2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