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在愛中陪伴,在生活中訓練注意力

在愛中陪伴,在生活中訓練注意力

文/謝玉蓮 臨床心理師

我們常說:

     上課要專心、不要東張西望、不要邊寫邊玩、

     不要三心二意、不要虎頭蛇尾、不要動來動去、

     不要一直說話、不要彎腰駝背、不要拖拖拉拉、

     不要丟三落四、上課要坐好、不要搖頭晃腦。

 

但孩子知道甚麼是注意力嗎?

其實,英文用「pay」 attention表達出「專」心是要有所付出的。注意所付的代價是注意當下和不去注意別的東西,所謂心無旁鶩,包括聚焦於即使是沒有興趣的事物,和壓抑對其他事物的好奇(注意力篩選)。其次,注意力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於一件事上(注意力持續)。所謂的專注,簡單的說,「注意到」只是一個開端,表示學習者看到、聽到,接觸到一筆他有興趣(或被逼)的訊息(注意力轉移),緊接著,他需要控制和計畫,使自己能長時間的專注以完成工作。(注意力分配)。

年紀小的孩子對什麼都好奇,看東看西,看一樣摸一下,在摸的當下,眼睛或耳朵又被其他事物吸引,此時就分心。年紀較長之後,我們學到不但要注意該注意的,也要「抑制」注意,不去注意不該注意的。此時「轉移」注意力的新解是:由自己控制與改變注意的對象。成長過程中,我們即在學習處理什麼事與當下有關、無關,以及什麼事要去注意、不去注意,使自己更能專注、有效的把事做好。

然而,對有興趣的事容易專注,即使是幼兒或大人,遇到自己有興趣的事都容易集中注意力。相對的,面對沒有興趣的事,就需要學習控制並決定要不要去付出(to pay or not to pay),以及如何去付出(how to pay)。這對於幼兒、兒童或成人都是極大的挑戰。

 

且在我們文化中要能專心是很困難的,因為許多的事物都與專心相對抗(例如3C產品),到底如何孩子才能自律.等待.忍耐與專注呢??

 

學習專心(Learn to Attention)

專心是需要學習與指導的,孩子的能力靠累積,非一夕之間長大,但沒有陪伴,談不上教導,而陪伴、溫柔的堅持、相處的模式,更可以培養默契,使許多教導化為無形。提出以下幾點給家長們參考:

 

(1)認真回答孩子的問題

以鼓勵的眼神、一致的原則面對孩子的發問,遇到不會的問題,親子一起找答案、一起想解決辦法,過程中激發好奇心,引發投入動機。

 

(2)專心!!需動用所有感官的訓練,好玩,就是專心的開始

能吸引孩子的遊戲,就都可以訓練專心!(3C產品除外) 。遊戲中,孩子即使不斷出錯,但他仍願意繼續進行遊戲,這就是專心的投入! 而陪伴,享受和孩子一起玩的過程!!心流出現了,專注力即不自覺產生。(例如桌遊、球類運動)

 

(3)把培養孩子的興趣與專注力結合起來,誘導激發孩子的動機

藉由孩子的興趣,以此優勢出發協助弱勢。例如:孩子喜歡做餅乾,和孩子討論步驟、準備材料、注意事項,藉由找資料、畫重點、心智圖等等,這過程中,孩子的計畫能力、語句組織表達等等能力逐步養成。

 

(4)讓孩子有成功經驗、有犯錯空間

當孩子表現穩定或專心時,稱讚孩子的重點不是具體的成果,而是孩子付出的努力!讓孩子知道成功的關鍵,在於自己!更是幫助孩子養成獨立.負責任態度,如果因為孩子動作慢吞吞或不專心,而事事有人代勞、叮嚀,孩子很快就不再嘗試動手了,犯了錯,給予練習機會,孩子下次更會協助自己。

 

(5)透過郊遊.參觀博物館,旅行來激發好奇心

從整理行李、計畫路線、時間安排、交通工具搭乘,讓孩子參予規畫,過程中,就所看到新奇物停下來好好探究。也可跟著書本去旅行,課內閱讀課外化,將書本知識立體化,也可與大自然作朋友,如散步觀察植物葉脈、月亮盈缺,孩子上課將因大腦中這些記憶畫面更投入學習中。

 

(6)生活處處是專心!!

 認真陪著孩子過生活,三餐就是訓練坐定的好機會,每個孩子在家中有特定的責任、家事,生活語句指令的聽從練習,給予孩子足夠的運動和空白時間,穩定的生活節奏是專心重要因素,在固定時間和地點做作業等清楚的生活步驟,更可以提供孩子專心的基礎。

 

每個孩子有不同的「專心風格」,找到適合孩子的專心方式,讓孩子體會自己的專心狀態,創造他的美好經驗,藉著專心投注一件事的美好經驗為起點,讓孩子感受到專心的好處。專心沒有速成法,唯有慢養、慢教。這些都需要漸進式在生活中培養,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