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愛」與「了解」促成孩子的「學習動機」

「愛」與「了解」促成孩子的「學習動機」

文/陳宜男 職能治療師


(照片中的男孩非故事主角)

    多年的臨床經驗發現,有部分的孩子導致發展遲緩或感覺統合失調最主要的原因來至於錯誤的家庭教養觀念,其中「缺乏對於孩子的了解同理心」是常見的原因之一。

    有部分的家長從不試著了解、在乎與尊重孩子的想法、興趣或習慣,他們總是以為孩子不懂事,所以有什麼想法不重要,他們也認為心中只要有愛,自己提供的愛有多少,孩子就會感受到多少的愛,但家長所提供的愛,孩子感受到的真的是愛嗎?還是壓力呢?當孩子所感受到的是壓力而不是愛時,即可能會影響到學習「玩遊戲」、「課業」與「日常生活功能」的「學習動機」,而感覺統合理論中強調孩子的內在動機與主動參與,當孩子缺乏動機時,也可能影響其感覺統合相關的表現。

    將分享一個臨床個案的故事(故事內容已作調整,如與現實雷同,純屬巧合),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更真實的體會「當我們所提供的愛是孩子所想要的愛」時,孩子的學習動機與成效是我們所意想不到的。

    恩恩(化名)是一位國小三年級(約11歲)的徐動型腦性麻痺患者,從出生後8個月就開始接受職能治療的服務。恩恩在學齡前的階段,努力接受治療課程,身體功能與認知能力都有明顯的進步,在大班時已經學會數字與注音拼音,甚至已經會認一些簡單的國字,因此在就讀國小之際,家長與學校老師對於孩子設定其中一個主要目標為「學會拿筆寫字」,他們認為以恩恩的認知與動作能力可以學會寫字,這對於未來獨立生活會有相當程度的幫助,也可以過得更有尊嚴與競爭力,當然我們從家長想法看得出他們的愛與用心。然而對於徐動型的孩子而言,寫字不是不可能,但會是項艱鉅的挑戰,對於恩恩而言也是。

    但過程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順利,恩恩出現了許多反抗的行為,他會撕自己和同學的作業簿、在寫字相關的課程中故意推倒桌椅或發出聲音干擾,甚至只要拿到筆就故意丟掉或折斷。這些反抗的行為透過職能治療師與恩恩的溝通後,發現恩恩的心中的想法是「我不管如何努力,就是寫不好,也比不上其他人,所以我不喜歡寫字,也不要讓其他人把字寫好」,聽到這想法時,心中感到無限的感慨。

        我們當然知道「文字」對於人們而言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溝通工具,但文字呈現的方式有非常多種,主要包含閱讀、書寫、打字等,恩恩本身喜歡閱讀,因此他非常有動機認字,也有不錯的表現;此外,恩恩的喜歡操控電腦滑鼠上網看影片,經過治療師的評估,他的動作能力加上有注音拼音的基礎,因此有機會可以操控鍵盤打字,且可以誘發他的動機。因此職能治療師決定讓恩恩練習用電腦打字,就透過文字與這個世界互動而言,「打字」與「寫字」具有相似的功能性。但考量寫字確實也是重要的一環,因此職能治療師設定的策略與目標為「先以恩恩有興趣的電腦,誘發他打字的動機,進而將寫字與打字之間做連結,讓他願意為了打字而願意寫字」。

    過程中,職能治療師利用恩恩喜歡的閱讀著手,帶著恩恩一起看故事書,並鼓勵恩恩選擇一本自己喜歡的故事為基礎,自己當作者來重新改編故事,然後再將手稿透過電腦打字來編排,最後完成自己撰寫的故事書與同學、老師與家長分享。

    現在,恩恩已經三年級了,喜歡閱讀、打字和寫字,也從編寫故事的學習方式中找到了自信心,除了國語外,最近他也願意利用相同的方式學習數學,在的良性的學習方式下,除了更快樂且主動的學習外,課業成就自然也進步許多,也鮮少出現破壞性的行為與想法(剛上三年級時,新任的導師尚不了解恩恩,因此有經歷過一小段時間的暴風期,但負向行為持續的時間比一年級時縮短許多,在老師了解恩恩的想法並給予尊重後,情況漸入佳境)。

    在這個故事中可以發現,其實孩子其實和大人是一樣的,都需要被了解、需要別人的同理心、也需要應有的尊重與平等對待,當這些條件都符合時,學習動機就可能逐漸湧現,也可以讓孩子與家庭邁向更美好的人生,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