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你搖了嗎? ─談嬰兒搖晃症候群

你搖了嗎?談嬰兒搖晃症候群

文/林月琴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

 疑似保母哄騙6月大男嬰時,搖晃太過劇烈,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發生腦內出血、視網膜剝離,大腦往右偏移,成植物人(2008.03)
疑似因為不斷搖晃搖籃,造成3個月大嬰兒受到嚴重傷害,醫師研判,可能有外力劇烈搖晃,導致腦膜出血,陷入抽搐昏迷。(2010.08)
基隆市一名一個月大的男嬰前晚在家中猝死,檢察官查出,男嬰是遭人「很用力搖晃」致死。(2011.07.04) 
新北市一名三胞胎老大、僅七個月大女嬰,日前因哭鬧不停,新手父親怕影響另兩名孩子睡眠,抱著她搖晃哄睡,疑似過於猛烈,女嬰出現口吐白沫、昏迷狀況,送醫搶救於前天宣告不治,檢警懷疑是「嬰兒搖晃症候群」所致,將擇日解剖,釐清女嬰父親是否涉及刑責。(2012.03.12)
嘉義基督教醫院近2個月來接獲兩起「嬰兒搖晃症」個案,其中一名2個月大的施姓女嬰,因使用垂直式嬰兒彈簧搖床,導致視網膜及顱內出血,另一名5個月大女嬰則是哭鬧不止,家長哄她時,搖晃得太用力,也導致顱內出血。(2013.04.21)

根據美國嬰兒搖晃症候群國家中心 (The National Center on   Shaken Baby Syndrome)統計指出,在美國每年有將近五萬個孩子由於照顧者的疏忽造成嚴重的嬰兒搖晃症候群症狀,而數據顯示,發生「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嬰兒,約15%~38%會死亡,30%有失明、癱瘓或意識受損等永久傷害,但因照顧者對於「嬰兒搖晃症候群」的認識不足,讓脆弱的嬰兒身陷在致命的搖晃危機中,主要發生年齡在0~4歲之間,多數病例發生在小孩2歲以前,故每位兒童照顧者應認識「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原因及避免方式,以避免憾事發生。


「嬰兒搖晃症候群」是指因為施加於嬰兒或是幼小孩童頭部猛烈、非意外、重複、加速/減速的頭頸部劇烈來回搖晃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尤其是腦部的傷害。嬰幼兒的頭部佔了約全身重量的四分之一,其腦部的水分含量較高,髓鞘化未完全,較成人的腦部柔軟而脆弱,而嬰兒的頸部肌肉較柔弱無力,所以在被搖晃時,腦部容易被扭曲和壓迫,可能使血液供應不良而缺血(缺氧)或腦部血管拉扯撕裂而出血,造成腦水腫,使腦部腫脹形成壓迫、腦壓上升,當腦壓上升而未立即減低腦壓時,就可能造成腦部損傷甚至死亡,其他後遺症如:失明、癱瘓、學習障礙、動作發育遲緩、語言障礙、癲癇等永久傷害。


無論雙手置於兩側腋窩或抱住小孩雙臂,一陣劇烈地搖動嬰兒,搖晃的時間通常在五至十五或二十秒鐘,每秒可晃動二至四下。搖晃時,頭部以頸部為軸心造成腦部很多方向的受力及加減速度而受傷。兒童照顧者在照顧寶寶時,常會出現以下可能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危險動作,應格外注意。


1.晃動:雙手抓握嬰兒腋下,前後來回晃動;用力搖晃嬰兒;搭乘交通工具時,因外力造成嬰兒頭部劇烈搖動;使用垂直式嬰兒彈簧搖床來安撫孩子或讓他入睡,有些垂直式嬰兒彈簧搖床按壓搖床頭部位置上方的扶把,彈震力最大,用力按壓時,甚至會把嬰兒彈出來。

2.拋接:上下拋接嬰兒,或將嬰兒直接拋到床上。
3.撞擊:甩嬰兒耳光。
4.翻滾:將嬰兒架在肩膀上或坐在大人膝蓋上時,嬰兒突然向後用力翻躺。
5.旋轉:抱著嬰兒像旋轉木馬般旋轉。
6.無支撐:抱嬰兒起床時沒有以手支撐嬰兒頭頸部。

 

在此提醒兒童照顧者,不管有任何理由,絕對不能搖晃任何一位二歲以下的小孩,且切勿忽略對孩子的仔細觀察,若孩子身上有瘀血等疑似跌墜之傷痕或是腋窩有指痕,皆可能是嬰兒遭受搖晃或撞擊,照顧者72小時內必須特別提高警覺,嬰兒如有沒有理由的煩躁不安、無法被安撫、拒絕進食、睡眠習慣明顯改變或無法被喚醒、昏迷、抽搐痙攣、不吃東西仍嘔吐、四肢無力、囪門膨起、呼吸加快、心跳過慢、體溫下降、對光刺激瞳孔不收縮等異狀即應盡速就醫,把握復原黃金期,才能將傷害減到最低! 

為避免「嬰兒搖晃症候群」的案例一再發生,提醒兒童照顧者杜絕搖晃三要件,包含:


1.頭頸支撐要穩固:嬰幼兒頭頸尚未發育完全,照顧者抱著孩子時需注意頸部的支撐性;在抱小孩、和寶寶玩耍時一定要保護他的頭頸部,給與適當的支持;應避免讓一歲以下的嬰兒使用垂直式嬰兒彈簧搖床;另外坐或躺時,要避免因缺乏固定而可能出現的傾倒、滾落等危險意外;三歲以下的寶寶不論是玩耍或哭鬧,也應避免用力搖晃寶寶的身體與頭部。
2.安全用品來搭配:為有效固定孩子,正確使用汽車安全座椅、包巾或背帶,確保孩子在行車或移動時更安全。若使用包巾,應採前背式,包巾高度需能穩定孩子的頭頸部位,以免搖晃角度過大,導致嬰兒搖晃症候群。
3.細心照顧最重要
:嬰幼兒最終仍是需要照顧者的細心照護,才能避免因疏忽而發生憾事。

   除了兒童照顧者在照顧孩子時要再三小心,也一定要告知照顧您小寶寶的保母或親朋,讓他們了解搖晃嬰兒的危險性。萬一你真的不小心搖晃了孩子,切記要立刻送醫,在就診時不要因為困窘或罪惡感不敢告知醫師,及早的診治往往有助於避免無法挽回的結果,更能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文章出處:《HESS KIDS》期刊 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