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陪孩子探索科學從生活開始

陪孩子探索科學從生活開始

文/毛毛蟲老師

                教學歷程中,常遇到爸媽想讓就讀幼兒園的孩子進行科學遊戲,但好奇他們能懂嗎?又要怎麼培養科學能力呢?

圖一、從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素材進行科學遊戲。

                幼兒就是天生的科學家,對週遭的事物充滿好奇,本質上,他們探究問題的歷程與科學家的方法相同。從出生開始用眼睛觀察周圍的影像,用聽覺感受環境的聲音,用手觸摸、把玩各種物品,好奇會有什麼樣的回饋,例如孩子對地面滾動且會發出聲音的小球有興趣時,他會翻滾小球嘗試發出聲音,用雙手拋擲,嘗試不同的力道,觀察球的滾動結果;科學家則是運用觀察、推論、實驗、溝通等科學方法解決問題。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同樣可以見到這些探究方法,雖然他們受限於生活經驗、認知、技巧等,無法發現並建構正確知識,但從行為觀察可推論他們已具備科學探索的基本能力;因此,培養科學過程的能力(觀察、推論、預測、溝通等)更勝於知識的學習

圖二、運用肢體動作體驗平衡概念。

                諸多研究顯示透過科學活動的參與,有助於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爸媽可以運用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材料,陪著孩子一起探索科學,例如利用扇子、電風扇讓他們感受風的力量,並試著使用它;偶而帶著玩具一起泡澡,觀察物體在水中的浮浮沉沉。只要是安全的環境,在室內外進行物理性的觀察、操作,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發現,利用口述或畫出觀察的現象,爸媽也可以協助整理這些紀錄,這些資料就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寶貴實驗記錄,對科學的認知也就此開始萌芽。

圖三、孩子的"畫"就是他們的"話"。

圖四、從操作經驗中練習觀察及分類。

                回顧科學發展的歷史,人類祖先靠著觀察與經驗的累積,來建構文明,幼兒探索科學的過程,也是依循這樣的模式,從操作中觀察其反應的規律性,藉此建構科學概念。曾經有位家長分享孩子回家後,嘗試運用鉛筆與橡皮擦組成槓桿要來移動床鋪,雖然這樣的點子在我們來看不具可行性,但孩子的行為與方法卻已經具備解決問題的基礎能力,如此看來,我們還需要關注他是否懂槓桿原理嗎?探索科學其實不一定需要昂貴的花費,你我都可以陪孩子從生活中探索科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