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寶貝來吃藥囉!---談兒童用藥安全

小孩不是縮小的大人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小孩不是縮小版的大人。此言甚是!提醒我們照顧孩子時,應該從孩子的角度為出發點。其實在西方醫學,兒科學的領域也和一般內科學有很大的不同,兒童身體構造尚未發育成熟,從生理結構、好發疾病到藥物吸收、代謝與敏感度都異於成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十八歲以下的兒童(包括青少年),生病應該先看兒科醫師較為妥當。

    許多成人的藥物不可以使用於孩子,如四環素(tetracycline)若使用於小於八歲以下的兒童會造成牙齒永久染色,影響美觀;阿斯匹林(aspirin)用在幼童可能會引發致命的雷氏症候群;特定的藥物如磺胺類(Sulfonamides)等不可使用於蠶豆症的孩子,否則會引發溶血症。因此,孩兒使用藥物要更謹慎小心,以免受到傷害。

 

理想的兒童用藥

    小兒口服用藥類型包括液劑、錠劑、粉劑及塞劑。兒科用藥首選,應是專為孩子設計,沒有「可怕藥味」的藥水接受度最高。可惜並非所有藥物都有液體劑型。液劑容易變質,打開藥瓶後須冷藏,同時也有添加防腐劑、調味劑等疑慮。

    孩子體重不足使用一整顆藥錠,或還不會吞藥,權宜之計,常有機會使用錠劑或磨成粉的藥物。值得注意的是,磨粉後的藥物容易受到潮解、影響藥效。因此,比較合適的作法是要吃藥前再磨粉,某些院所「貼心」的先將藥粉分裝好幾天份其實不是最好的作法。某些藥物不宜磨粉,如較苦之藥品磨粉後接受度差;緩釋錠、腸溶錠等磨粉服用則會達不到預設的藥理作用。

    簡而言之,使用於兒童的藥物應備有量具、藥味不至於太苦、藥量不應該太多。當然,藥袋標示清楚,如每次用量、可能的副作用、保存期限也是不可少的。

 

孩子吃藥,首重「氛圍」

    對父母來說,孩子生病就已經夠辛苦了;看了醫師後,要給孩子吃藥又是一大難題。我總是說:“肯乖乖配合吃藥的孩子是父母的恩賜。”相信所有家長都會同意!

    餵孩子吃藥,首重「氛圍」。強灌藥品實為下下策,除了有嗆傷氣管的危險,也會讓該子產生對藥品的懼怕。當被強迫進食時,再好吃的東西都會變調,更別提有異味的藥物了。孩子拒絕吃藥,不全然是藥物味道的關係;常常是從心理上就排斥,只要是藥類,都休想進入我口中!此時,若家長用強灌的方法,結果孩子就更加抗拒吃藥,惡性循環於焉而生。

 

餵食藥物的正確方法

    幼兒給藥時,建議可給予孩子某些選擇權(服藥先後順序、哪隻娃娃作陪等),平常讀故事書時也可找機會宣導乖乖吃藥的行為,讓孩子願意配合。將藥粉撒在少量蘋果泥、果凍、或布丁上掩蓋藥品味道是可行的方法,或在服藥後給於小點心或飲料作奬勵。

    對於嬰兒,每次藥物劑量更要求精準。家長可以用有刻度的滴管、餵藥器給藥。建議的作法是:將嬰兒抱在膝上並支撐頭部,藥品滴在口腔後方或邊沿緣,一次只給少量以防嗆到,也要注意孩子服藥後有沒有任何不適症狀。

    有時候孩子服藥後會作嘔,甚至連其他食物也一起吐出來,如果孩子容易有此狀況,可以和醫師討論是否可以將藥物改成飯前服用,以減少嘔吐的機會。常有家長問道:嘔吐後要不要再餵一次?簡單的說:吃藥後馬上嘔吐,可休息一下然後再餵試試看;若超過半小時才嘔吐,那就算了,不需要再補服藥品。

    以開水服用藥品是首選,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要特別挑出來的是,藥物千萬不可與葡萄柚汁一起服用,因為會影響藥品在體內的代謝。可不可以將藥品加在牛奶裡?不是不可,但可能發生的情況有:藥物和奶中的鈣及蛋白質結合影響藥效、奶沒吃完藥就沒吃完、小朋友不肯吃藥,連奶都不喝了。

    最後,家裡的藥物一定要存放於兒童無法取得之處。兒科急診常見戲碼:孩子自行吃了不該吃的藥而帶來求診,不要發生在您家寶貝孩子身上!

 

原文刊於 Top945康軒學習雜誌 學前版 2014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