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因材施教─從孩子天生氣質談教養

一、愛與管教:從瞭解和尊重孩子的天生氣質開始,進而學習適合各別特質的管教策略。
1.氣質是指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對內在或外在刺激的反應方式,從出生就可以觀察到不同。氣質使一個人在與環境互動時,有自己的行事風格和特色。
2.先天的氣質加上後天環境的影響,在二十歲左右才會形成穩定的性格。後天適性的教養策略,可以幫助孩子以適切的方式來表現自己的氣質特色。
3.如果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會很失望,想要去扭轉會造成很多衝突。所以父母要打破心中的框架,去認識孩子的天生氣質,學會適性的教養,才能讓孩子依著他自己的天性成長。
4.最適配合的觀念:氣質沒有好壞,周遭的環境、父母、老師與孩子的氣質之間的相互影響,才是影響成長的主要因素。
5.孩子的氣質屬於好教養的孩子,父母要提醒自己不要因此強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孩子若是性情兒,很容易讓父母在教養上感到挫折,父母需要學會欣賞孩子,並學習更多方法和技巧來面對這個挑戰。
6.現代的父母需要學會瞭解與尊重孩子、同理孩子的情緒和想法,同時也非常需要學會為孩子立界線、訂規範、溫和而堅定的管教技巧。
7.我們常聽到爸爸媽媽說:「你怎麼這麼粗心,你為什麼不像哥哥一樣小心一點。」「你怎麼這麼膽小,你看那個弟弟多勇敢。」如果你瞭解每個孩子天生的特質都不一樣。就不會去做這種無謂的比較了。
 
二、氣質的九個向度
1.活動量
 (1)定義:在睡覺、遊戲、工作、吃飯、穿衣洗澡和做其他日常活動時,身體的活動量。
 (2)活動量高的孩子:
A.每個孩子天生就喜歡玩樂、嘗試、冒險,透過自己的經驗來學習。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自由的探索,才能發展出自信心。
B.引導能量往建設性的方向施展,多讓孩子當小幫手。
C.避免常帶孩子去需要安靜的情境,以免從小累積挫折的經驗。
D.孩子的內在雖然狂野,又同時希望知道外在的界線在哪裡。為孩子立界線不是限制孩子,而是讓孩子清楚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放,什麼時候必須要收,不必透過嘗試錯誤去摸索外在世界的行為法則。如果孩子知道什麼行為是可以被接受的和什麼是不被接受的行為,他會比較有安全感。
E.外出前預先設想可能的問題及解決策略,做清楚的行為約定。當影響到別人時,一定要管教和立界線,教導孩子控制行為的方法。
F.行為約定要簡短清楚,提供孩子可以被接受及不可以被接受的行為界線,並且有明確的行為後果,確實執行,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任。
 (3)活動量低的孩子:
A.老師喜歡的好學生。因為常常喜歡坐著,小動作的發展較好。
B.常給人動作慢的感覺。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完成他該做的事情,學習享受慢速度的生活方式。
C.建立運動的習慣。
 2.規律性
 (1)定義:孩子日常生活作息(如睡眠、飲食、排泄)的可預測性。
 (2)規律性高的孩子:
A.假日的作息改變,需協助他適應。
B.生活有變動時,要提早告訴他,給他時間做心理準備。
 (3)規律性低的孩子:
A.可以慢慢加入行為訓練的方法,建立規律性。
B.利用圖表和清單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代幣制度。
C.父母自己的規律性也會影響孩子的作息。
D.吃飯的問題、收玩具的問題。給孩子時間學習和成長。
 3.趨避性
 (1)定義:孩子對新鮮刺激的反應,是大膽地主動靠近或是害羞地猶豫退縮。
 (2)主動好奇的孩子:
A.孩子喜歡新鮮和冒險。提醒孩子好奇的危險及人我的界線。
B.陪伴孩子一起嘗試新事物。
 (3)害羞謹慎的孩子:
A.害羞的孩子生來大腦的杏仁核就比較容易受到刺激,可能是因為遺傳到較高的正腎上腺素。有些孩子能馴服自己過度興奮的腦部掌管情緒部位,到了上幼稚園時,他們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外向,愛與人交往。
B.他們的母親認為,孩子應學習如何面對難過,她們也體貼孩子,但不會增強孩子的哭泣和憂慮。父母會一再讓他們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以致改變了他們腦部的化學物質。那些未曾接受挑戰的孩子,腦部線路仍然沒變,因此,他們的情緒仍是過度反應。孩子天生就有特定的情緒傾向,但是他們的腦部線路仍保有某種程度的可塑性。
C.氣質上屬於害羞謹慎的孩子,在面對第一次的經驗時一定會逃避或是猶豫,他們並非不想參與,他們只是比較小心謹慎,想要先觀察狀況,等自己瞭解清楚,可以安心之後再行動。孩子需要提早暖身的時間。
D.循序漸進:帶著小心謹慎的孩子去接觸新的經驗時,要循序漸進。從溫和少量的嘗試開始,讓孩子慢慢適應,累積成功的經驗,就不會再那麼緊張害怕。不要突然把他丟在一個陌生的情境裡。
E.接納情緒:不要指責他或是嘲笑他,或是跟他說:「不要怕,沒什麼好怕的。」這樣的話並不能鼓勵他,反而讓他覺得自己的情緒是不對的,更加焦慮緊張,覺得不被瞭解。你可以抱著他,並且幫他把心裡的感覺說出來:「從來沒有做過這件事,讓你有點害怕對不對?媽媽小時候也會這樣。」孩子的情緒被瞭解了,自然會感覺鬆了一口氣。
F.模仿學習:如果有一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在一旁陪伴或是示範,他們就會比較放心。可以告訴他:「沒關係,先在旁邊看一看,看看別人怎麼做。等你準備好了,做個深呼吸,讓自己放輕鬆,再試試看。」
G.回想成功的經驗;你也可以提醒孩子,他上次是怎麼做到的,幫助他回憶起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會讓他對自己更有信心。
H.練習厚臉皮:有的孩子不敢嘗試是因為怕被別人笑。他們常常覺得別人都在注意他,太在意別人的反應。你可以帶著他靜靜的在一旁觀察周遭的人,就會發現沒有人在注意他,每個人都在注意他自己。
 4.適應度
 (1)定義:對外在的刺激和變化是自然的接受還是容易抗拒。
 (2)適應度高的孩子:
A.好比變色龍,依周遭環境調整自己的反應。
B.留意不良的同儕環境或電視可能造成的影響,要幫孩子把關。
C.建立自我肯定的能力。
 (3)適應度低的孩子:
A.減少不必要的環境變動,給孩子一些時間做轉換的準備。
B.練習臨機應變和彈性變通。
  5.反應強度
(1)定義:孩子用了多少力氣在他對事情的反應上面。不論是正面的、快樂的或負面的、煩躁的。
(2)反應強度強:
A.真實的情緒:用同理心反應。操弄性的情緒:溫和而堅定,堅持原則。
B.教孩子學習不要用誇大的方式表達情緒,學習用語言表達。在語言發展初期,小孩表達情緒的語言很有限,所以只好用情緒化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需求。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談論及認知情緒的能力則會大增。三歲到八九歲的階段,正是孩子學習認識情緒的時期,這時候應該鋪設好大腦的路徑。與其長大後再來改變大腦的路徑,不如在路徑尚未成形前,先學習重要的技巧舖設好適當的路徑要容易得多。
C.父母要學會了解及接納孩子的情緒。同時協助孩子瞭解、表達自己的情緒:談論心情感受是了解、控制情緒最直接的方法。
D.教孩子學會分辨感覺與行為是不同的。感覺是自然產生的,並沒有對錯。「任何感覺都是可以的,但有的行為可以,有的行為不可以。」
E.要學習調節孩子強烈情緒引發的憤怒情緒,深呼吸數到十。當孩子情緒泛濫時,要協助安撫孩子。
F.孩子若在一個能夠公開表達情感,討論心情感受的家庭裡長大,就會思考並培養出與他人溝通自己心情感受的詞彙;孩子若在一個壓抑情感、欠缺溝通的家庭中長大,便比較可能成為「情緒上的啞吧」。
(3)反應強度弱:
A.不要因為孩子聲音小而忽略了他的需要,認真地看待孩子的抱怨。
B.教孩子學會自我肯定。利用扮演遊戲示範。
 6.情緒本質
(1)定義:孩子在各種不同情況下所表現的愉快、友善行為,以及不愉快、不友善的行為的多寡。
(2)情緒本質正向:提醒孩子對陌生人不要太友善。
(3)情緒本質負向:教孩子多微笑,學會感恩,看見事情的光明面。將自己的特質發揮在適當的地方。                                                  
7.堅持度
(1)定義:孩子的活動能不因任何的阻撓或干擾而中斷的程度。例如:閱讀、做功課、練習運動技巧、練樂器等。
(2)堅持度高的孩子:
A.孩子的座右銘:「再試一次,一定會成功」
B.用協商的方法,討論出彼此妥協的問題解決策略。
C.善用家規。
D.練習接受挫折和不完美。
(3)堅持度低的孩子:
A、把工作分成幾小段,分段完成,最好有人陪他一起做。
B、幫助他看到自己的能力,給予大量的鼓勵以建立自信心。
8.注意力分散度
(1)定義:孩子是不是很容易就被周圍的刺激所吸引?或者通常都對周遭的景象、聲音、光線、人等,視若無睹,非常專注在自己的活動上?
(2)注意力易分散:減少環境的干擾刺激,分段學習。上課座位的安排。
(3)注意力不易分散:孩子容易對環境中的刺激不知不覺。
  9.反應閾
(1)定義:從外界來的刺激,聲音、光亮、氣味、影像等的強度要有多強,才能激起孩子做出反應。也包括察言觀色的能力。
(2)反應閾高的孩子:孩子比較不敏感,父母可以幫助他學會覺察別人的情緒,並注意環境中的線索。
(3)反應閾低的孩子:孩子比較敏感,孩子的煩躁可能是因為過多的刺激。
 
學齡前孩子的氣質表現常常是非常原始而強烈的,只要父母管教的方式是正確的,沒有放任不管,即使孩子的行為沒有立即改變,也會隨著時間逐漸成長和成熟而慢慢的看到轉變。父母對孩子要有信心和耐心。
 
文章出處:
作者為天晴身心診所/賽斯身心靈診所  臨床心理師 張黛眉
本文出自靖娟基金會102年4月親職講座─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