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與圓仔團團圓圓過新年

與圓仔團團圓圓過新年

文/李偉文 老師

  自從貓熊團團與圓圓來到台北市立動物園後,就一直是吸引人目光焦點的超級動物明星,尤其在20137月生下貓熊寶寶圓仔之後,牠成長的過程與一舉一動隨時都引起民眾關心與媒體的報導。

 圖/轉載自臺北市立動物園

  尤其在今年元月圓仔滿半歲生日,正式與民眾見面,更是全世界媒體爭先報導的新聞。面對即將大學入學學測的雙胞胎女兒AB寶看到圓仔可愛的樣子,總算把腦袋從課本與測驗卷中抬起來,A寶讚歎說:「貓熊長得實在太可愛了,比玩具還像玩具!」

  B寶也搭腔:「為什麼有的動物看起來就很可愛,有的動物看起來就很醜,而且幾乎大部份人的看法都很類似,美與醜有一定的規則或定律嗎?」

  我想了想,然後說:「有許多科學實驗探討這個問題,結論有點紛歧,對於美與醜的觀點,影響因素很多,除了來自於各民族獨特文化,社會流行與時代氛圍各有不同之外,似乎也有一部份有先天的共同傾向。不過對於可不可愛的感覺,倒是有比較一致的共同定律。」

  B寶好奇了:「是不是眼睛大大,睫毛長長?」

  我哈哈大笑:「一般人覺得可愛,大概都與年幼的特質有關,比如大多數動物還未成年的幼仔,除了軀體小之外,通常還會有大得不成比例的頭跟眼睛,以及小鼻子,短短胖胖的四肢還有笨拙的動作,而且那種無助的眼神,撒嬌、嬉鬧的行為,都會引起成熟動物疼惜與照顧的本能反應,或許這是動物在演化過程中所形塑出的吧!」

  A寶恍然大悟:「所以我們覺得可愛的,就是那些一直保有幼年特徵的動物了?」

  我為A寶鼓鼓掌:「其實包括人類也是一樣,若是大人還有一張我們所謂的娃娃臉,或者天真愛玩,愛撒嬌,我們也會覺得比較可愛。貓熊之所以是全世界最受喜愛的動物,大概也是當牠們長大之後還是像小時候一樣有著大眼睛跟圓圓胖胖的身軀。」

  B寶補充:「還有無尾熊大隻跟小隻也是長得一樣。」

  A寶抬槓:「貓熊可愛多了,黑白相間,眼睛黑黑一圈,在白白的頭頸之間又加上兩個可愛的黑耳朵,簡直是活生生的玩具。」

  我也補充道:「貓熊除了可愛之外,全世界最大也最具影響力的生態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簡稱WWF,在四十多年前成立時,就以貓熊做為會標,從此貓熊就成為全世界自然保護的象徵,再加上貓熊又可愛,本身又是嚴重瀕臨絕種的生物,難怪會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A寶看著貓熊照片問:「貓熊是熊的一種嗎?牠為什麼只吃竹子?我喜歡牠不殺生吃素。」

  我不禁又哈哈大笑:「雖然貓熊食物來源百分之九十九是竹子,但是基本上牠算是雜食性,應該是什麼東西都可以吃的,曾經有研究人員在牠的糞便中發現鹿的毛跟蹄甲,表示牠們仍然具有雜食的能力。我們知道,真正食草吃素的動物,像是鹿馬或牛,是因為牠們有一副非常長而且複雜的消化道,裏面共生著大量微生物,透過這些微生物的幫忙來消化植物的纖維物質,所產生的營養這些動物才能吸收。不過奇怪的是,貓熊的消化道像食肉動物般的又短又簡單,裏面也沒有共生的微生物呢!」

  B寶非常好奇:「如果牠們可以吃肉,那牠們為什麼會變成只吃竹子的動物呢?」

  「那說來話長。」我頓了一下,看AB寶有沒有興趣聽我說,然後才繼續講:「早在三百萬年前,貓熊就已經存在了,歷經多次冰河時期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滅絕了,貓熊卻奇蹟似的活下來,所以有人稱為動物界的活化石。在以前牠們分佈得很廣,從北京、四川到廣東,甚至台灣、越南、緬甸都有,只是隨著新石器時代之後人類快速發展,使得貓熊的分布區域愈來愈小。到現在只剩下四川的中高海拔人煙罕至的山區還有貓熊。我們也不太清楚牠們為什麼會選擇了竹子作為食物,但是相信牠們也正是依靠竹子,沒有其他動物喜歡吃的竹子而活下來,而且竹子在很多地方的產量很豐富又很穩定。不過貓熊從竹子能吸收到的養份很少,所以牠們醒著的時間大部份都在吃東西,一隻成年貓熊體重大概七八十公斤到一百公斤左右,但是牠們每天必須吃將近二十公斤甚至到四、五十公斤的竹子呢?因為牠們無法從竹子獲得太多能量,所以不能像黑熊一樣,在大吃一頓貯存足夠脂肪然後冬眠。」

  A寶追問:「所以貓熊是熊的一種囉?我記得也有人稱為熊貓,到底該稱為貓熊還是熊貓?」

  我回答:「通常中文的命名原則,若是兩個名詞疊在一起,通常把前面一個字當作是形容詞,所以貓熊意思是像貓的熊,熊貓是像熊的貓。」

  A寶接著說:「那顯然應該叫做貓熊了,因為牠不可能是屬於貓科嘛!」

  我點點頭:「不過貓熊在命名歸類過程的確也引起許多爭議,有三種不同主張,有的學者認為應分類在熊科,有人認為牠的骨骼牙齒比較像北美洲的浣熊,所以應該歸在浣熊科,另外有一派認為可以把牠獨立出一個貓熊科。」

  A寶追問:「後來呢?」

  我答道:「目前是分類在熊科。」

  B寶忽然想到:「團團與圓圓是大陸送我們的,我去日本也有看到貓熊,好像也是大陸送的,他們可真會拿貓熊做公關啊?」

  我又哈哈大笑:「的確,這五、六十年來,中國陸陸續續已經送出三百多隻貓熊到全世界各國的動物園。其實拿珍貴物種作公關,自古以來就有,唐代女皇帝武則天就曾經送過一對貓熊給日本的天武天皇呢!」

  A寶擔心地問:「你剛說貓熊瀕臨絕種,那麼現在還有多少隻啊?」

  我想了想:「我也不太確定,大概一千多隻吧?不過最大麻煩是這一千多隻大概被地理上隔絕成幾十個彼此無法往來的區域,每個區域只有幾十隻,頂多二、三百隻。你們大概知道,種族數量不夠大的話,基因種類會不夠多,無法維持長期的進化和生存。所以目前貓熊必須靠人類幫忙才能不滅絕。」

  B寶追問:「要怎麼幫忙?」

  我回答:「最自然也是最好的方式是將阻隔這幾十個區域的障礙去掉,也就是用綠色廊道恢復一整個較大的棲息地,容納更多數量的貓熊可以在自然狀態下交配繁殖。短期的話,或許透過自然保護區與復育中心繁殖貓熊,然後把這些貓熊野放到不同族群的群體裏。」

  看到AB寶已經想回房間繼續為學測而奮戰,我連忙再跟她們分享一個研究報告:

  過去我們總是相信,當生存受到威脅時,物種往往會「撤退」回原鄉,也就是物種原始的棲息地、生存的大本營。物種在興盛期間,往外擴張占領的地方,應該都被棄守。那些棲息的邊緣地,不是牠們最理想的繁殖所,因此瀕臨絕種的生物,應該不太可能繼續在那裡生存。

  結果最近「二百多個瀕危物種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們的常識並不正確,這兩百多種物種裡的百分之九十八,只在原始棲地的邊緣找到,只有百分之二還存在原鄉的核心地區。

  或許因為環境變遷與人類的破壞及汙染,讓原本最適合生存的原始棲地改變了,因此只有那些能夠適應惡劣環境,能開疆拓土的個體才能存活下來。

  A寶起身走回房間,一邊回覆我:「我知道,這也是你常常要我們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走自己的路,接受新的環境挑戰的原因!」

  的確,曾經有位著名的生物學家就評論貓熊說:「雖然有人覺得貓熊是演化過程中一個久經考驗的存活勝利者,但是我卻覺得因為牠失去了競爭感和好奇心,無意再探索嘗試,把自己維繫在前途黯淡的命運中。」

  現今人類社會的變動,產業典範轉移的速度,比自然環境的變遷還快,前兩年的主流產品已不存在,過往很冷門的東西也許轉瞬變得最夯,因此我們不必預測,不必追逐主流,反而常常要提醒自己,讓自己往邊緣去冒險。

----------------------------------------------------

文章出處:李偉文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14/02/03/8964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