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當哥哥姐姐好辛苦-談阿德勒的「家庭星座」

當哥哥姐姐好辛苦-談阿德勒的「家庭星座」




文:趙介亭(綠豆粉圓爸、展賦教育文創執行長)

優幼家長記錄:

我今晚有感而發的對哥哥說:「你們當哥哥姐姐的都好辛苦哦!」
哥哥很同意的張大眼睛用力點頭,跟我說:「當小的都好幸福哦!」
我說:「真的厚,那你就當弟弟,妹妹就當姐姐。」
妹妹也很配合的過來說:「我是姐姐!」

或許因為自己是哥哥、排行老大,也或許是教養綠豆粉圓的經驗,在我推動優幼教養時,對於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關係、手足互動,總是特別有感覺。

回想三年前剛接觸優幼教養時,透過與老師的對話,我發現自己對於哥哥和弟弟兩人,其實存在著很直覺、很習慣的潛意識預設與期望。

這也成了我很經常分享的話:

「我們很容易,把大的孩子(哥哥姐姐)預設成很大、很成熟、很懂事、很獨立;
也很容易把小的孩子(弟弟妹妹)預設成很小、很無助、很脆弱、很需要呵護。」

因為對爸媽來說,太直覺、也太習慣了,所以如果沒有教養協力者提供觀察與提醒,真的不容易覺察。

直到哥哥姐姐開始捉弄弟弟妹妹、開始和爸媽唱反調、開始做一些「明知道不可以」的事情讓爸媽生氣、或是開始說「這個我不會、那個我不行」的時候,爸媽才有「機會」看到自己心中的預設與期望。

接著爸媽可能會有三種回應的方式:

(一)處變不驚、置之不理,維持原本一貫的教養模式;
(二)大吃一驚、試圖扭轉,用大人的管教手法想要讓哥哥姐姐「回到正軌」;
(三)沉澱自省、尋求協助,思考是否在親子關係上有所裂痕、孩子需求上有所不足。

多數的父母對於前兩種回應都駕輕就熟、習以為常,因此我只談第三種回應方式。

阿德勒(Adler)心理學派提到「家庭星座 family constellation」,阿德勒認為家庭是塑造性格的最重要場所,藉由父母間、親子間與子女間的互動氣氛,構成一個獨特的家庭環境與氣氛。

家庭星座對孩子發展的影響是動態的,孩子和家人互相影響著彼此的行為和反應,而家庭環境也會隨著時間和事件有所變化。孩子對自己在家庭星座中的位置感受是主觀的,端看孩子自身對經驗的解釋。有些孩子的感受是愉快的,有些則否,這些主觀的印象是其人生態度的基礎。

其中阿德勒特別強調「手足關係」及「出生序」的影響,界定出五種心理地位:長子女、次子女、中間子女、老么及獨子,而各類型出生別具有下列不同的人格特質

(一)長子女

當長子女是家中唯一的小孩時,通常可以獲得最好的照顧、倍受寵愛,因此可能傾向於依賴父母。但當另一個孩子加入這個家庭時,會使他們感到不安,卻有助於使他們更了解權力與地位的重要。種種經驗,使長子女比較會保護關懷別人,但也容易有依賴、權威、保守與悲觀的個性。

(二)次子女

從一出生便要與存在的另一個孩子分享父母的愛,所以常表現出競爭與上進的行為想超越老大,甚至會在老大的弱處發展相對的高強能力。所以次子傾向於力爭上游、較不保守、對未來有希望、較具競爭性、社會行為較易發展等特質。若以後有弟妺出生,次子會有中間子女的特徵,否則他將兼具么子的性格。

(三)中間子女

由於前有標竿(長子女),後有追趕者,中間子女常有壓迫感,較會發展出自憐自悲的個性,人際關係不佳,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問題兒童,或者進入另一個領域以尋求對其重要的事物。然而若是在衝突不斷的家庭中,中間子女卻可能成為家中樞紐者或調解人。

(四)么子

么子常是家中的寶貝、驕縱、被過度保護的。由於所有的孩子都比他大,也因而常有:「自己是家中最小的」、「我是需要與許多人競爭的」、「我的生活是由別人替我塑造的」等想法,因此常想要有所突破、做出一些令人想像不到的事以建立地位。

(五)獨子

獨子一直都是注意力的中心、倍受保護者,因無手足,故較難習得與人分享與合作的能力,但可學會與大人相處的方式。獨子會有部分是長子的性格,也有么子的特徵。獨子常會是一個過度自我中心、過度依賴、固執、焦慮、尋求注意的人。

當爸媽瞭解了不同出生序對於性格的影響後,多少可以稍微體諒孩子的「脫序行為」。我也常分享:「當孩子做出讓爸媽無法接受的行為時,他們往往是在『求救』,希望爸媽可以看到他們的內在需求,提供適時適度的協助」。

因此面對哥哥姐姐的「求救訊號」,爸媽可以「從外而內」的做一些調整與改變:

(一)稱呼孩子的姓名,而不以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稱呼孩子

藉由口語的改變,讓爸媽自己和孩子本身,感受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逐步放下對於兄弟姐妹「稱謂」的既有印象。

(二)邀請所有家人,一起拒說「你是哥哥姐姐,所以應該怎麼樣」的語句

我們相信孩子有向上向善的本能,哥哥姐姐其實很清楚他們應該怎麼樣,他們不做並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而是他們也有需要被滿足的需求。

(三)安排一週至少一次的親子單獨約會時間

可以爸媽一起,或是其中一人,在弟弟妹妹有人照顧的前提下,和哥哥姐姐「單獨約會」,會用約會來定義,就是在過程中是雙方都感到快樂的,或許是去孩子想去的地方、也或許是陪大人做好玩的事情。

(四)大量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

每天至少照三餐,看到孩子的優質行為,無論是他個人的、或是手足關係的,給予孩子肯定與鼓勵。

(這個做法對家中的任何一個成員都很有益,但要留意鼓勵與讚美的區別,也不要淪為另類的期望控制法)

(五)冷處理手足之間的衝突

盡可能讓手足的互動是愉快的,但當手足產生衝突時,爸媽要避免自己擔任「裁判」的角色,或甚至直覺的認為哥哥姐姐應該要讓弟弟妹妹。除非親子關係、手足議題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局面,不然就算手足有肢體上的衝突,爸媽在當下都可以選擇不要介入。

(通常不會有太嚴重的傷害,而弟弟妹妹也沒有大人「想像中」的柔弱喔!)

可以運用家庭會議的時間,和孩子聊爸媽的感受,如:「你們兩個人都是爸媽最愛的孩子,當你們有衝突時,爸媽是很心痛的」,然後由全體家庭成員一起尋求解決方法。

(六)放棄當一位「公平」的爸媽

餅乾買了兩份、玩具買了兩組、衣服也買了兩套,為什麼孩子還是覺得爸媽不公平?

接受這個事實吧!孩子在乎的,從來不是外在的物質,而是覺得爸媽愛別人多一點。但因為親子的愛是無法被「量化」的,既然無法量化,自然無法公平。

我們要不斷地讓孩子知道:「我愛哥哥姐姐、我也愛弟弟妹妹、我也愛另一半、我也愛自己的爸媽⋯⋯,而我的愛,並不會因為家庭成員變多,而被分掉。」

但因為愛的感覺是主觀的,是由「接受者」來認定的,所以除了爸媽用語言、用肢體表示對孩子的愛之外(不要用金錢或物質喔!)也可以和孩子討論:「我可以怎麼做,讓你知道我是愛你的?」



三年的優幼歷程,讓我知道,孩子「都不是故意」要變壞的、爸媽也不是故意要讓孩子叛逆的,只是孩子不懂自己的心理需求、而爸媽也沒有學過兒童發展,所以很容易就按照自己的經驗或直覺教養孩子。如果爸媽的幼年經驗是被尊重的,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尊重孩子;但如果不是,就會需要經過學習和調整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