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抱?不抱?

抱?不抱?

/陳安儀 老師


妹妹的寶寶六個月大了,每個星期六、日,我們碰面,

 

看到可愛的寶寶又長大了點,總是很開心。

 

 

因之我這個姨媽、阿宏姨丈,還有表姊桐桐與表哥青青,

一群人總是搶著抱他,抱到我妹臉含苦笑:

「褓母說,他被抱習慣了,一放下就哭。」

 

前幾天去露營,也碰到一個「一定要媽媽抱」、「其他誰都不要」

的小孩,一離媽媽的懷抱就大哭,

從早上五點半哭到大家起床,搞得媽媽瀕臨抓狂邊緣。

 

我常碰到媽媽疑惑的問我:

「安儀,你相信『百歲醫師」那本書嗎?」

「孩子到底可以不可以訓練睡過夜?」

「孩子倒底該不該抱?」

「孩子是不是應該定時吃奶?」

 

我覺得,王宏哲老師在他的新書中分析得很好:

「同一種教養法,不可能適合每個孩子。」

「百歲醫生」的教養方法,或許碰到某些喜歡規律性的孩子,

的確可以奏效,

但是碰到比較敏感、高需求的孩子,

就會讓媽媽感到「訓練無效」、無比的挫折。

 

以我家兩個孩子來說,桐桐好吃、好睡,

從一出生,就可以一覺睡五、六個小時,

害我整夜沒餵奶,脹得只好半夜爬起來擠!

 

我去上班後,婆婆說她一餐200CC母奶可以在十分鐘之內喝個精光,

然後間隔四小時餵一次完全沒有問題。

她不太愛哭,但我幾乎也都是用揹巾揹著她,

她不怕生,可以自己玩、很少找麻煩。

 

但是,長大後的她,晚上時間到了就要睡覺,早上一早就起床,

無論是好朋友正在我家狂歡、或是大夥正在外面逛街、看電影,

她都一樣立刻說睡就睡!說起就起!

你說她小時候好帶吧?

但這種沒彈性的規律,長大後不免也是個麻煩!

 

青青正好相反,一餐從來不超過90cc,是個小鳥胃,

愛哭又黏人,睡不長又吃不多!

我記憶中他第一天生出來,一直不安穩,

我就抱著他,連續餵了九個小時的奶!

 

結果,第二天就可以擠出100cc的我,從此嚐到苦果,

因為他喝的很少,但是又要每半小時喝一次,

他一吸吮我脹奶,他卻又不喝,

於是我只好再花雙倍時間,把奶水擠掉!

 

做月子期間,我幾乎整天抱著他。

青青不肯吃奶瓶,白天阿嬤心疼他一直哭,也都日夜抱著。

 

但是,長大後的青青,卻是安全感很足夠的孩子,

他個性隨和好相處,謹慎、小心,

雖然比較膽怯一些,但是遇事卻有很好的判斷力和觀察力。

 

兩個孩子上學後的分離焦慮狀況都不嚴重,

也都表現的很獨立。

 

所以,通常,我都會告訴媽媽:

「該不該抱?」

以你的直覺、體力、精力,自己判定!

 

強褓中的寶寶,因為不會說話,只能以哭當溝通的橋樑,

當寶寶哭了,先看看有沒有狀況:

餓了?渴了?熱了?冷了?尿布濕了?想睡覺?有沒有地方痛痛、不舒服?

先排除狀況,再觀察一番。

寶寶哭的原因很多,有時候是環境不熟、有時候是味道不對,

有的時候是溫度不同、有陌生的影子,都會讓他們害怕、驚懼。

 

他們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五種感官是很敏銳的。

當他們感到不安全、不舒適,甚至只是太無聊,

他們就會渴求媽媽的懷抱。

 

這時候,

有精神、有時間,就盡量儘快的抱抱他、滿足他,

如果你很累,先出個聲音哄哄他,讓他知道你聽到了,

或是伸出手拍拍他,捏捏玩具發出聲音,讓他知道你在旁邊。

 

你可以不要一開始就抱他,也不妨一開始就抱他,

總之,有所回應,就是好事。

不要讓寶寶哭到最後,失望了!放棄了!從此再也不嘗試,

那不是訓練「獨立」,那是訓練「冷漠」。

 

不抱小孩,無關乎訓練小孩獨立與否,

抱小孩,也無關乎溺愛小孩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