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嬰幼兒副食品─用習慣養健康

        孩子年紀還小,卻已經有了偏食的煩惱,這不吃那不吃的,讓父母傷腦筋。除了要讓孩子獲得均衡營養外,應該設法讓孩子愛吃飯,例如:餐點的裝飾、餐桌布置…等,做一些巧妙變化,讓孩子喜歡吃飯。
 
一、父母的態度相當重要
  對食物的喜好大多數是從經驗中學習得來的,問題飲食行為最早出現於寶寶出生後的第一年。隨著年齡增加,經驗和學習逐漸取代生理本能,深刻的影響著寶寶的飲食行為。這段期間,孩子完全是處於被動的地位選擇食物,以至於他的口味、對食物的喜好,以及飲食習慣等,皆受媽媽或照顧者左右,所以父母或照顧者的態度相當重要。
 
二、提供寶寶嘗試各種食物的機會
  一至二歲是培養一生良好飲食習慣的起點。所以,父母應把握這個黃金關鍵期提供寶寶嘗試各種食物的機會,而且不可以把自己對食物的偏好表現在寶寶面前,如此為之,如果寶寶仍然不愛吃某一種食物,也不必太焦慮,不用逼著寶寶一定要吃,試著運用其他食物組合(把不愛吃的胡蘿蔔包在水餃裡)、改變烹調方式(不吃蒸的馬鈴薯,改用烤的),或尋找相同或類似營養成分的食物(不吃青江菜,可以改吃菠菜、芥藍等),一樣可以達到均衡營養的效果。
  幼兒在二至五歲階段,便已形成對食物的好惡印象,此後如果要扭轉或明顯改變,需要花相當大的心血,才能消除他對新食物的不確定感。偏食或拒食往往導致營養失去平衡而對健康造成傷害。
 
三、每天的食物都應包含五大類
  不論是一般飲食或是在食譜的選擇設計上,首要注意的是營養均衡,每天的食物都應包含五大類,以五穀米飯為主,搭配適量的魚、肉、豆、蛋,蔬菜、水果不能少,在兩歲以內每天牛奶至少500 c.c.;在烹調方式上,太甜、油膩、煎炸、纖維過多或需要咀嚼過多的食物皆容易傷害幼童的腸胃,或造成腸胃太大的負擔,三歲以前的幼兒不宜食用三至六歲的幼兒只能偶而食用。太早給以下這些食物太甜、油膩、煎炸、纖維過多或需要咀嚼過多的食物,也容易使寶寶養成不良的飲食習慣。
 
四、不要太過依賴牛奶,正確的副食品介入是降低偏食的第一次機會
  很多照顧者認為牛奶是最營養均衡的完美食物,所以不吃副食品就多泡兩次牛奶給寶寶喝,其實寶寶如果太過依賴牛奶,會降低他們攝取其他固體食物的胃口,同時也會缺乏咀嚼的能力練習機會,這是作者在托育機構菜單研究的另一重要發現,如果一個寶寶太慢斷奶,或照顧者沒有正確提供多種類的副食品,未來發生偏食和營養不良的機率大為提昇,而且很難糾正寶寶對食物的接受性。
 
  每一個新手媽媽都應盡可能學習自己動手做適合寶寶發展的副食品,因為只有你最瞭解寶寶的寶寶的發展階段,包括咀嚼、手部抓握功能等的成熟度,才能實際製作符合幼兒發展需要的固體食物(副食品),不要直接用成人飲食餵食,有助於養成幼兒正確的飲食習慣、發展正向的飲食行為。
  讓寶寶至少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安全餐具,再開始供給副食品的時候即開始使用,此階段可以給寶寶多一點感官的刺激,會敲打出聲音的鍋碗瓢盆,只要沒有安全上的顧慮,都可以提供給寶寶玩耍。進餐時,寶寶會因為對餐具的熟悉度而增加用餐的欲望。但切記,要在寶寶漸漸能溝通時,把拿餐具作為玩具的功能降低。曾有家長提及讓寶寶把餐具當成玩具會影響對物件的認知,或養成不雅的餐桌禮儀,其實寶寶對餐具的操弄,也是動作發展中的一環,家長不用太過憂心。
 
五、把握關鍵期訓練咀嚼和吞嚥技巧是預防幼兒偏食的第一步
  在給寶寶副食品的過程,除了循序漸進的把各種食物,一次介入一種,濃度由稀到濃,質地由軟而硬,並觀察寶寶是否過敏(脹氣、腹瀉、皮膚紅養等等)外,也要慢慢用湯匙或杯子餵食,但很多照顧者不喜歡寶寶把衣服或地板弄髒了,乾脆就用奶瓶直接給寶寶躺著喝,於是我們看到很多二至三歲的『奶瓶寶寶』,除了咀嚼和吞嚥技巧不熟練,接著不喜歡太多咀嚼的食物,慢慢的偏食或拒食行為開始出現,也產生奶瓶性蛀牙的問題。
  六到十二個月的嬰兒是發展咀嚼和吞嚥技巧的關鍵期,錯過這段期間才開始訓練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從小孩開始會坐以後就可以開始偶而用湯匙餵食,年紀稍長則可以慢慢學習用杯子。
 
六、大人的耐心會決定寶寶進餐的品質。
  有些剛滿週歲的孩子已經會從照顧者手中『奪取』湯匙或叉子,自己叉食物放進嘴巴中,然後自信的拍拍手。雖然動作有些笨拙,但對寶寶而言確是人生的一大步。『適度介入、不過分干預』是不錯的方法,雖然可能把整個環境弄髒帶來清理上的不便,加上很多忙得不可開交的父母,自然也就耐不住性子,慢慢等待寶寶的學習,有的父母索性『搶』走餐具,大聲嚇阻,用很短的時間把餐點『塞完』,其實,放寬心,鋪個毛巾或報紙,給他一塊專屬區域,在給他一點小小的協助,並不會造成很大的困擾,而寶寶卻得到很大的學習機會。
 
七、放鬆心情處理寶寶吃飯這件事
  一至二歲這個階段的寶寶,其實對食物已經很有主見,寶寶瞭解的超乎我們的想像,寶寶對各種食物的好奇與接受性遠比大人寬廣。當個善於察言觀色的照顧者,才能透徹寶寶的需求。新手媽媽要先放鬆心情,完全照書養的壓力,可能使寶寶更難養成正確良好的飲食習慣。
  小孩在九個月至三歲左右,常有負向之反抗情緒,若父母再強迫餵食,不惜以利誘、威脅、賄賂或處罰等方式來處理寶寶吃飯這件事。進食過程的溝通和氣氛經營是相當重要的,不要強迫寶寶吃完他們盤子裡的東西,也不要在餐桌上大發雷霆,試著營造正面良好的用餐氣氛,會使寶寶更樂於進食。很多急性子的照顧者無法配合寶寶的進食步調而發怒,終未能養成寶寶的進食的規則,也壞了寶寶的胃口。
 
 
八、接受孩子可能不餓的事實,等他向您『要』再給
  一歲多的孩子剛學會走路,世界一下子開闊起來,常常會不經意就會一陣咯咯笑,因為世界太有趣了,因為忙於探索也就吃的不太安分,而且在這個階段,你會發現有一段時間寶寶一直維持一個體重,不再長得那麼快,就會吃得比一歲時少,照顧者不需強迫他吃,否則反而破壞了胃口或對吃產生恐懼的心態。所以,『沈住氣』,接受孩子可能不餓的事實,等他向您『要』再給。不要因為四個小時或五個小時沒進食就忍不住要押寶寶吃飯,一二餐不吃絕不會有事的。
  很多照顧者過度擔心小孩若吃不夠會影響到智力或健康等,其實除了很少數的特定疾病外,吃的量可以不用太在意,最重要的是吃的質安排均衡即可。若身高體重低於平均值,但仍在正常範圍內,此時只要繼續追蹤生長曲線,如果仍然依一定的傾斜往上升,就不用太煩惱。因為每個孩子的生長與發育都有他特定的過程,期間所需要的營養因人及年齡層不同而有所差異,不要只是拿同事或親友的小孩做比較,和自己比就好。
 
九、讓寶寶有機會透過所有感官去享用食物
  「在地板上,他一個人就樂不可支的玩了起來,一下子把檸檬當球在地上滾來滾去,偶而又忘情的啃一下檸檬,然後整個小臉都皺了起來」,承濬卻咯咯咯笑得燦爛,這是出乎我意外的!許多照書買的玩具,不管色彩鮮豔、聲音響亮多變,都不如活生生的生活題材,例如:香蕉、柳橙、楊桃、西瓜。
讓寶寶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經驗各種類的食物,一次用一種感官去嘗試去辨認不同的食物,再透過視覺去檢查他們的答案,相信這麼自然切身的方法也能對您的寶寶起一點作用。
 
 作者為開南大學 健康產業管理學系 專業技術助理教授  林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