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校園安全事件 對兒童的心理創傷影響及處理方式

校園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從火燒車、工程意外、瓦斯氣爆等特殊案例到每日上演的校園暴力、恐嚇威脅、性侵害等事件。的確,我們的孩子身處在一個充滿危機的世界裡。

夾雜著淚水傷痛、焦慮、混亂指責、謾罵,身體的傷痛也許會有復原的一天,但孩子心理的創傷若不能及時妥善的處理,往往可能演變為長期、慢性的適應困難與身心疾患,影響層面深遠,不容忽視。

偶而可以從媒體報導聽聞,「該校方將全力加強學生的心理輔導」 云云,但是心理輔導要如何做、做多久、哪些孩子需要,一直是大家共同的疑問。本文擬就孩子在創傷後的心理反應與心理輔導的原則做一概要性的說明:

 

創傷下心理反應的辨識

 

張小弟,四歲,二個月前於上學途中,乘坐之娃娃車與迎面而來的機車對撞,之後經常出現哭泣、吸吮手指頭、尿床、害怕獨處等現象不敢再搭乘娃娃車需要爸爸親自接送。

 

王小妹,小學二年級,上學期同樂會時發生氣爆事件,左手臂二度灼傷,其後出現容易緊張、盜汗、憂鬱、缺乏安全感、不能專心、功課退步等情形

 

陳同學國中一年級,暑假期間遭到高年級學生的恐嚇勒索,毆打後綑綁於電線桿,近日來惡夢連連、不敢上學、暈眩焦躁心悸、人際退縮與孤立。

 

上述個案在門診中相當常見,但是許多孩子的身心症狀往往持續數月後,家長才驚覺應該做「心理治療」、「心理輔導」,整個家庭深陷於悔恨與罪惡的負面情緒中,令人心疼不已。

 

其實,一般人在經歷生活壓力或重大事件時,可能會出現緊張、焦慮、失眠、易怒、坐立不安、注意力差、心情低落等現象,這些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適,多數人可以恢復寧靜的身心狀態,臨床上稱之為「適應障礙」;然而,孩子的身心尚未成熟,認知與表達能力較為侷限、沒有足夠的能力向外尋求支持,創傷後的心理反應稍一疏忽就可能演變為更嚴重的身心疾患。

 

上述三個個案,並非單純的適應障礙,因為其所遭遇的「創傷事件」嚴重性較高,孩子在無預警之下被迫面對、經歷、親眼目睹可能構成死亡或身體嚴重殘缺的威脅事件,依其臨床表現已經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診斷。

 

張小弟,會盡可能不去想或說有關創傷的事情,逃避坐娃娃車;仔細詢問,張小弟在事件發生後的幾週,也曾出現反應麻木、表情淡漠等現象。王小妹則是以交感神經過度警醒為主要表現,孩子會變得難以入睡,白天清醒時也會變得容易緊張、坐立不安。陳同學會不斷夢到遭受凌辱、威脅的創傷情境,白天上課時也會不斷重現創傷的畫面,甚至出現短暫的聽幻覺。

 

 

何時應該求助於專業身心醫療

     並非所有的孩童經歷重大創傷後,都會演變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相反的,多數孩子在事件初期可能發生適應障礙,但是隨著時間、環境、新經驗的發生,創傷事件的影響會逐漸退去。少數孩童可能因為先天體質、創傷事件的累積、高風險環境、先前的創傷經驗、事件的嚴重程度、創傷後的社會心理支持等因素,才會演變成為較嚴重的身心疾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未必在事件後馬上發生,少數個案可能在數月或延宕數年後才發作。家長或老師應保持足夠的警覺性,在兒童創傷後即開始留意其心理反應與行為表現,做好預防與介入的準備。特別是對於遲延發生的個案,不要因為先前的創傷事件已經發生很久,就直接排除創傷事件的影響,忽視潛藏的心理問題。

適當的輔導、支持下,多數的孩子的心理創傷會隨著時間逐漸復原。但若出現下列幾種情形,接受身心專業醫療與輔導就有其必要性與急迫性:

創傷後出現「反覆經驗」(陳同學)、「麻木逃避」(張小弟)、「過度警覺」(王小妹)等症狀達一個月以上,並造成生活、學習、人際關係等能力之障礙。

二、孩子在創傷後出現認知、行為、情緒嚴重異常,例如自傷自殺意念、無價值感、重複言語、攻擊行為、破壞行為、精神症狀(擔心他人監視、傷害、聽幻覺)等。

  、家長或老師自覺已無法承受孩子的創傷後反應,或自己已出現自責、內疚、罪惡、沮喪等情緒反應,照顧孩子時感到身心俱疲、無法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