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我不要讀書寫字』~談學習動機低弱的孩子

        學校教授孩子基本的知識與常識,讓孩子可以應付他的生活與未來,但是有的孩子卻不在意、不放在心上,很多家長發現不管再怎麼利誘、怎麼鼓勵孩子,孩子還是要學不學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在心裡嘆說「黃帝不急,急死身邊的太監」,或者是使用錯了的方法,而誤以為自己的孩子「沒有救了」、對自己沒信心、覺得自己「教育失敗」。為了讓家長們了解影響孩子學習動機的因素,以及家長們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與意願,我們提供以下資訊供您參考:

※提升學習動機,建議可從下面三點著手:

1.協助孩子準備學習:心情上是否準備好要學習、安排適合學習的環境。

2.因材施教:先瞭解孩子的能力所在與其遇到困難的地方,並視孩子狀況給予指導。

3.孩子的學習動機(意願)與學習環境,會影響孩子學習表現與成就,因此需利用回饋學習方式來幫助孩子學習。只有練習並不會促進學習,有回饋的練習才會促進學習的進展;不要以挑剔的言行來對待孩子,主要照顧者欣賞孩子,孩子才會欣賞自己,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學習;孩子如果做錯事卻不知道錯在哪裡,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檢討為什麼?錯在哪裡?,該怎麼處理和修正?例如:問孩子為什麼老師要把這個字圈起來?孩子回答:可能是字醜吧!家長可以回答:應該不是醜,會不會是…先讓孩子猜,促進孩子思考各種可能性,漸漸的孩子就會自己修正錯誤。

※面對及處理孩子挫折的方法

1.同理心:不要先責罵,因為孩子會有罪惡感,覺得自己不好而退縮,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了解孩子的挫折在哪裡,孩子的感受是什麼。

2.有效溝通與聆聽:聽完孩子想說的話,即使已經說過仍要聽完,瞭解孩子的想法。

3.改變「負面腳本」:避免用負面的語言溝通,例如:我已經聽過了,又來了,去寫功課!

4.協助孩子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和目標,非一蹴可及或永遠達不到的目標,所以在設定之前要先瞭解孩子的狀況與能力。

5.製造成功的經驗:找出並且強化孩子的特長,切合時宜的稱讚,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願意去嘗試。

6.協助孩子了解「錯誤」是一種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並不是可恥的事情,只要能從錯誤中學習,用心改進,下次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7.教導孩子做決定及解決問題的技巧。

8.提升孩子的自律和自制力:可從外在環境的規律養成自發的自制力。

※如何指導孩子做功課

1.責任的釐清,父母並非孩子的秘書,不能什麼事情都幫孩子準備好,要讓孩子知道該自己做準備。

2.養成規律做功課的習慣,例如:幾點開始寫功課,幾點前完成功課…。

3.適當的環境控制,讓孩子可以專心寫功課,例如:桌面有玩具,請孩子將玩具收起來、關掉電視…。

4.伴讀的考量,若孩子需要有人陪才會把功課寫完,那麼家長就需要陪孩子寫功課。

5.別急著給答案!先聽聽孩子怎麼想。

6.適時的回饋:如果舊方法沒有用,要去想為什麼沒有用?想想是否有其他的方法。

 

※針對家長提出的孩子行為問題,給予以下個別建議的方法與態度:

Q1:孩子寫功課寫很久,拖拖拉拉的或是寫功課時在發呆,該怎麼辦?

A1:平時觀察孩子寫功課的時間與狀況,若孩子拖拖拉拉的,可以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10分鐘就可以寫完10行,那不叫多。」;若孩子說不舒服,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不舒服,但還是要寫完,等你寫完,我再幫你檢查,如果你還不舒服的話,等你寫完後我們可以好好講。」讓孩子和你一起花時間了解你們的擔心,並且一起想辦法解決。至於孩子發呆的理由可能是他正在想事情,但是真的是在想嗎?家長要先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發呆的原因,例如:昨天睡眠夠不夠、身體不舒服嗎?如果孩子的生理狀況是OK的,那可能是心理的問題,家長切記不要一直對孩子碎碎唸,或是把孩子當成機器人一樣,要孩子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在寫功課前可與孩子講清楚規範,例如:20分鐘寫1頁,可休息5分鐘或是吃點心…等等。還有,有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字要寫得工整、漂亮,如果孩子平時可以在一定的時間裡寫完,我們才進一步去要求他寫得工整、漂亮,如果孩子平時就已經沒辦法完成功課了,家長卻還要求孩子寫得工整,那是非常難達到的。

Q2:父母陪伴的意義是什麼?一定要父母陪讀嗎?

A2:通常父母陪伴孩子,孩子都會認真的寫完作業,如果其他人陪伴,孩子都不理會,那陪伴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父母陪伴越小的孩子,越小的孩子會越開心與滿足。至於孩子一定要父母陪讀嗎?首先還是要做觀察,孩子在沒有父母陪同寫作業的情形下能不能自己完成作業?如果孩子是可以獨立認真的完成的話,父母就不一定要陪伴;但若孩子需要有人陪才會把作業寫完,那就陪他寫,反正也沒有幾年可以陪孩子寫功課。

Q3:孩子不懂抄聯絡簿的意思以及要做的事情是什麼,該怎麼辦?

A3:第一,請孩子抄完聯絡簿後自己唸一遍,看看自己了不了解;第二,告訴孩子如果不清楚可以問同學。教他一些策略,讓他知道遇到問題可以怎麼處理;第三,跟孩子說:「回家後,媽媽會問他。」督促孩子儘量去理解,好說給媽媽聽,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千萬不要急著幫孩子解決。

 

文章出處:本文出自靖娟基金會出版會訊77期

 

指導老師:馬偕醫院臨床心理師  鍾昭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