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兒童大頭條

兒童爬行地墊抽檢 超四成不達標

出處:北京新浪網 (2015-06-05 03:19)

  很多有寶寶的家長都會去買兒童爬行地墊,爬行地墊質量如何呢?近日,江蘇省質監局進行了兒童安全地墊產品質量風險監測。結果顯示,抽檢的120個批次樣品中,50個批次甲酰胺、溶劑殘留和小零件等指標超出相關標準限量值,佔比41.7%。一些兒童地墊產品存在較大安全風險,對嬰幼兒身體健康產生潛在危害,專家建議家長購買時多加註意。通訊員 許綱 現代快報記者 張瑜

  兒童地墊達標產品不到六成

  目前,市場上的兒童地墊主要有聚乙烯(P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兩類,雖然材質不同,但同樣都柔軟、有彈性,有防震、緩衝功能。這次江蘇質監抽查的120個批次產品中,67批次是PE材質、53批次EVA材質。檢測人員介紹,兩種材質的地墊都不同程度存在相關質量風險。

  泰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工程師王文介紹說,目前國內暫時還沒有兒童地墊國家標準,所以不同企業生產標準也不一樣。而這次風險監測主要參考了台灣地區、法國的相關標準,以及國內的其他相關標準。抽檢中發現,有50個批次樣品的甲酰胺、溶劑殘留和小零件等指標超出相關標準限量值,佔比41.7%。也就意味著,按照上述標準的話,兒童地墊抽檢的風險指標達標率不到六成。

  值得注意是,在本次風險監測當中,檢測人員發現,所有120個批次的兒童地墊都很容易燃燒,存在較大安全隱患。

  近四成地墊甲酰胺超標

  這次風險監測中,兒童地墊的甲酰胺超標備受關注。王文介紹說,參照台灣地區《拼接塑料地墊之安全要求》,地墊中甲酰胺限值是2mg/kg,而這次抽檢中46批次樣品甲酰胺含量超出限量值,佔比38.3%。其中,一款產品的甲酰胺最大檢出含量為1860mg/kg,是台灣地區標準的930倍。

  到底甲酰胺是什麼,有什麼危害呢?王文表示,地墊中的甲酰胺主要來自發泡劑,由於我國尚無地墊產品標準,一些企業為節約成本大量使用發泡劑,導致產品中殘留了很多甲酰胺。「研究證實,甲酰胺可以通過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膚黏膜吸收進入體內。遇高溫會釋放出氨氣,人體如果吸入大量氨氣會出現流淚、聲音嘶啞、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他表示,依據歐盟法規,甲酰胺被歸為1B類生殖毒性物質,對兒童造成的傷害是不可逆的。

  在質監部提供的地墊樣品中,現代快報記者看到,有一款產品包裝上寫著「不含甲酰胺」的字樣,而王文說:「企業這樣標,說明知道甲酰胺對人體有害,但實際上這款產品檢出了甲酰胺,而且含量遠遠超過2mg/kg的限值。」

  氣味刺鼻、色彩太艷麗的要小心

  很多家長買地墊只看是否漂亮,往往都會選顏色鮮艷的,可實際上,為拼出色彩艷麗的圖案,廠家會給地墊添加各種顏料,而這些顏料未必符合標準,其中可能會含一些可遷移元素,比如鎘、汞等,有可能進入人體,並在人體內積累和濃縮。「超量的話,可能造成亞急性、慢性中毒等危害,尤其對於抵抗力較弱的兒童來說,傷害往往更加嚴重。」

  抽檢還發現,16.7%的兒童地墊溶劑殘留超標。「有些兒童地墊基本上就是『三無』產品,拆開包裝就能聞見刺鼻的氣味。」王文說,地墊中溶劑殘留主要源於基材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的有機溶劑,或表層油墨染料殘留。

  此外,有些兒童地墊形狀很多,會有各種供孩子玩耍的小零件。抽檢發現,有1個批次的兒童地墊小零件不符合國家玩具安全技術標準。昨天的發布現場,技術人員還專門做了實驗,如果零件太小的話,兒童不慎放入口中,可能造成攝入或吸入窒息危害。

  選購提示

  看顏色 聞氣味

  1.查標誌:選購產品時注意是否附有中文標註的使用說明,內容包括生產廠家的廠名廠址、產品名稱、執行的產品標準、安全類別等。

  2.聞氣味:購買時可拆開包裝聞一聞是否有刺激性氣味,若有較重的刺激性氣味,應盡量避免購買。

  3.看顏色:顏色過於鮮艷的地墊使用的顏料(染料)、油墨往往較多,可遷移元素的含量可能性更高;顏色模糊、界限不清的地墊,通常使用的是劣質顏料(染料)、油墨,應盡量避免購買。

  使用提示

  勤清洗 勤消毒

  1.清洗:使用前用水進行適當的擦拭以去除部分揮發性化學污染物。

  2.晾曬:對新開封的地墊,可適當進行一段時間的晾曬,這樣可加速殘留溶劑的揮發,有效降低揮發性溶劑的殘留量。

  3.遠離火源:PE、EVA材質兒童地墊均極易燃燒,嬰幼兒自我防範意識弱,不完全具備自我保護能力,建議兒童使用地墊的場所應遠離火源。

  4.保持通風:兒童使用地墊的場所應保持恰當的通風狀態,盡量避免長時間密閉使用,多開窗、多透氣,以利於有害物質儘快揮發。

  5.勤清洗消毒:兒童地墊應注意勤清洗、勤消毒,保持安全衛生,避免細菌孳生。

  6.加強看護:應指導兒童戲耍時盡量不要用嘴接觸產品表面,更不能將一些小部件放入口中以免窒息傷害,玩耍后勿忘洗手,以免有害物質、細菌等進入兒童體內。

新聞出處: 
新聞露出日期: 
2015/06/0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