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兒童大頭條

胖童傷腦筋!5拳5色蔬果最給力

新聞出處:華人健康網

】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同樣的,國內兒童肥胖問題嚴重,也不是一天造成的!」根據教育部統計,都會區中小學生,平均每4人即有1人肥胖,而且持續增加。再看衛福部公佈的數字更驚人,2成7的國小學童體重過重或肥胖,逾5成的孩童有吃零食的習慣,男童肥胖比例更高於女童。(影音/江旻駿)

怎麼讓孩子健康發育、長大不長胖,是許多家長非常重視的事。
怎麼讓孩子健康發育、長大不長胖,是許多家長非常重視的事。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系教授陳俊榮表示,曾經在晚上已經9點過後,看到小學生揹著書包,和一家人圍坐在攤販前吃晚餐的景象,一家人邊吃東西,小孩子竟然一邊趕寫作業。如果長時間為求方便食用路邊攤,或是超過正常用餐時間,恐有飲食不均衡的情況,尤其路邊攤或夜市等外食來源,多半都有高油、高鹽、高熱量的三高問題,也是造成肥胖的元凶。

致胖環境充斥 養出胖弟胖妹

孩童的健康到底還出現什麼警訊?衛福部於2001年至2002年進行國小學童營養健康調查發現,男童每3人中即有1人、女童每4人中即有1人體重過重或肥胖,而且偏鄉比城市要來的更嚴重。除了常見學校附近到處林立賣炸雞、薯條,以及珍珠奶茶等高油脂高熱量的小吃店,因為「致胖環境」造就出一堆胖小弟、胖小妹之外,也與偏鄉的經濟程度有關,覺得蔬果較貴,於是選擇便宜又垂手可得的炸雞、著條取代飲食。

調查還發現,2成孩童沒有天天吃早餐,5成以上沒有喝奶類,奶類攝取不足,對於成長中的孩子會造成鈣質與維生素B2不足,鈣質平均攝取量都沒有達到標準,一般鈣質攝取量要在1000毫克以上,目前大概僅一半,不但會影響成長發育,甚至會影響腦力;曾經國外有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有吃早餐的孩童數理科測驗的成績,比沒有吃早餐的孩童分數來得高。所以為什麼長不高,其實跟這個也有一點關係。

陳俊榮教授建議,用水果來取代零食,例如吃蘋果、橘子來取代洋芋片,甚至取甜滋滋的糕點,是降低孩子攝取熱量的方式之一。
陳俊榮教授建議,用水果來取代零食,例如吃蘋果、橘子來取代洋芋片,甚至取甜滋滋的糕點,是降低孩子攝取熱量的方式之一。

應該如何改善學童營養失衡的情況?陳俊榮教授建議,用水果來取代零食,例如吃蘋果、橘子來取代洋芋片,甚至取甜滋滋的糕點。此外,還要加強學童的運動量,不能經常看電視、打電腦與滑手機,必需每天至少維持30分鐘的運動。

推廣兒童營養教育 降低肥胖比例

有鑑於學童健康亮紅燈,安麗紐崔萊於是自2年前開始與新竹縣政府合作,在新竹縣國小推動「兒童營養教育」,精心設計有趣的菲特王子(Fat(胖)音譯)變身之路的互動教學軟體與教具,用小朋友容易接受的卡通互動方式,以及有趣的故事來設計針對小朋友的營養教材,並由新竹縣內19位營養師搭配該教材上課,引導孩子學習跟食物做朋友,建立均衡的飲食觀念,更希望降低孩子們的肥胖比例。

林秀芬營養師表示,2年後實際驗收成果發現,截至102年6月已有86所小學,超過2萬名學生受惠。(攝影/江旻駿)
林秀芬營養師表示,2年後實際驗收成果發現,截至102年6月已有86所小學,超過2萬名學生受惠。(攝影/江旻駿)

安麗紐崔萊健康機構林秀芬營養師表示,2年後實際驗收成果發現,截至102年6月已有86所小學,超過2萬名學生受惠。課前課後對學生進行的測試更發現,上過這套課程的同學營養知識成績進步21%以上,三年級學生成績由59.91分進步至73.35分,四年級學生由60.27分進步至72.91分。

落實學童營養知識教育 需向下紮根

在傳遞兒童營養教育的過程中,其實仍然暴露一些值得重視的問題,學童普遍對於鈣質攝取的觀念不夠,誤以為只有奶類才有鈣質,其實飲食中鈣質來源很多,包括豆腐、豆干、起司,甚至海帶、紫菜中與高麗菜蔬菜中也有。

落實學童營養知識教育需向下紮根,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更易將學習道的營養知識加以吸收。(攝影/江旻駿)
落實學童營養知識教育需向下紮根,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更易將學習道的營養知識加以吸收。(攝影/江旻駿)

根據最新營養指南建議,每天至少要吃5拳蔬果,包括3份水果與2份蔬菜,才能攝取到均衡營養。學童的營養知識教育應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包括學校的營養午餐,以及回到家中用餐,都需要老師與家長共同學習與配合推動。常見學童將營養午餐的水果當球扔,甚至留下許多剩菜,都表示還有很大的學習空間。所以說:「知識就是力量」,向下紮根功夫不可少。

新聞出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