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音樂助孩子發展

                                                                                                                     文/賴冠樺 音樂治療師

  時常有家長會詢問音樂治療師,讓孩子聽什麼樣的音樂比較好? 什麼樣的音樂可以穩定孩子情緒? 其實,每個人對於音樂的喜好都不同,對於音樂的反應也不同,我喜歡的歌他未必喜歡。因此,我們對於音樂的反應取決於先天的大腦功能後天的經驗累積

胎兒的聽覺發展

  有研究指出,胎兒的聽覺在孕期十六週就開始發展,到二十五週寶寶可以對於外界聲音做出動作回應,到第三孕期,甚至可以熟練的辨認出熟悉的聲音,專心聆聽並用肢體做出回應。因此寶寶早在母親肚子裡時,就在累積音樂的經驗,和建立初期的親子互動。
孕婦.JPG
母親懷孕時聽喜歡的音樂可助胎兒發展

  家長一定會好奇什麼樣的音樂或聲音可以幫助孩子發展?有研究指出,人在聽到喜歡的音樂時,大腦會分泌快樂激素「多巴胺」,如同吃美食或購物般,使我們感到愉悅和有成就感。其實當媽媽在懷孕期間,胎兒在第三孕期後就可以連結音樂和情緒,因此常常也會聽人說,孕婦一定要放鬆身心,保持心情愉悅,在這時期建議孕婦可以多聽聽自己喜歡的或可感到放鬆的音樂,胎兒也能感受到母親的情緒,但是有時候在廣告上可以看到,母親將耳機擺在肚子上讓寶寶聽音樂,這其實是不需要的,甚至耳機的擴音反而會導致寶寶頭髮細胞的受損。

  那媽媽本身如果沒有聽音樂的習慣該怎麼辦呢?母親在懷孕時自然的和肚子裡的寶寶說說話也可以喔!其實人類與生俱來自帶樂器,音樂的節奏就好比我們的呼吸和心跳,聲音進入聽覺系統中,影響我們的生理徵象;音樂中的旋律就像我們想要說的話,音量的大小聲就像聲音當中的情緒起伏,音樂的節拍好比今天的心情。換句話說,人類的心跳和脈搏像是穩定的節奏、呼吸起伏有著規律的韻律、說話有旋律語調和音高變化,動作也有快慢和強度的差別,甚至當胎兒還在媽媽肚子裡時,有時候寶寶會出現胎動變化,這都是大家可以觀察的機會。

為什麼孩子都愛的搖籃曲」?

  面對剛出生的新生兒,我們要如何跟他們互動呢?從音樂治療角度來看,音樂同步原理(Entrainment)即是觀察孩子的呼吸起伏、聲音語調、肢體動作,提供配合的節奏或聲音刺激來達到同步效果,進而穩定生理徵象和和提供心理支持。當孩子有些哭鬧時,大人預先排除所有生理狀況後,即可用搖籃曲的音調來安撫寶寶,以節拍來說,搖籃曲是三拍子,與寶寶緩慢呼吸頻率較為接近,適合用來安撫寶寶入眠。另一方面,寶寶在吸吮喝奶時,運用較節奏性的聲音配合吸吮動作,因此搖籃曲用唱的方式最好,在這過程中,寶寶感受到熟悉聲音、持續性的聽覺提示幫助維持吸吮動作,也練習口腔肌肉群的協調性。因此,爸媽可以在寶寶每次喝奶時唱同一首歌曲,讓寶寶產生聽到某首歌,就要喝奶的連結。

用音樂療癒生活

  不知道平常習慣對孩子唱搖籃曲的家長有沒有察覺,當對孩子唱歌的同時,自己也會被療癒?人類是音樂的動物,Nordoff-Robins(一種音樂治療,又稱為創造性音樂治療)音樂治療學派相信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應音樂,不管是動作發展還不是很流暢的嬰兒、或是罹患退化性疾病的老人,都可以在聆聽音樂時,隨著節拍輕輕拍鼓、揮動雙手、或發出自己的歌聲。甚至任何人都能在音樂的環境中建立溝通管道與連結。而搖籃曲也是爸媽與孩子之間溝通的一座橋梁,爸媽可以用最簡單但充滿愛的方式與孩子連結,並從中獲得情緒的抒發與緩解,而孩子在音樂中則可感受到被接納、被理解、被包容、被愛。音樂,不僅安撫孩子,也照顧自己;音樂,更可以讓家長一成不變的育兒生活增添豐富的色彩。
23561053_s.jpg
       其實音樂治療是利用人們與生俱來的音樂能力,來達到個案個別化目標,或讓治療活動變得更有趣、好玩,在音樂經驗中,孩子和大人共享愉快的互動經驗,讓親子關係的品質更為提升。再者,對於口語表達還不是很流暢的孩子,藉由音樂即興創作,鼓勵他把心情哼成歌,把感覺敲出來,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聲音被聆聽、被理解、被接住,這時讓音樂幫助孩子抒發情緒,當情緒被抒發時,才有緩解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