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腳踏車道怎麼規劃?台歐大不同!

文/好來老師(王爽)

  要討論歐洲與台灣在「腳踏車」這件事上讓我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我想應該是歐洲人把腳踏車當代步工具(相較於台灣就是摩托車),而台灣人卻比較把腳踏車當成一種戶外休閒運動來看。在道路上,歐洲的腳踏車主擁有超級大的路權,除了腳踏車在道路上有先行權之外,如果是在一些腳踏車很普遍的城市,像是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等,腳踏車在當地根本就是道路界霸主,行人汽車都要禮讓三分。(警語:但這些習慣是積非成是,其他政府並不鼓勵這些行為啊)。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體會呢?因為我住的丹麥第三大城歐登賽,也是一個人人都在騎單車的大學城。去年搬來時我也弄了一台腳踏車代步,深刻地感受到了在丹麥騎單車連車子都要等你先行的優越感。以下內容結合了我本人騎車一年與觀察我城道路(尤其是腳踏車道)的心得,看看歐洲的腳踏車道跟台灣有什麼不一樣吧!

國外如何規劃腳踏車道?與台灣有什麼不同?

  台灣的自行車專用道目前總長約8千7百多公里,但主要還是座落在非市區(53%)與公路系統(26.8%),市區的自行車專用道僅佔20.2%。在台灣城市裡,若無自行車專用道(也常常沒有),單車騎士們可以使用慢車道、最外側車道的右側路邊,或是「部分與行人共用」的道路,但與其他車輛或是行人共享路段時,需要保持警覺,避免發生碰撞或是危險。

        以丹麥為例,丹麥全國的自行車道總長約12,000公里,在哥本哈根或是歐登賽這些城市為了鼓勵大眾減少開車,在80年代時開始規劃腳踏車專用道,這裡的道路規劃和設計我覺得很完善,例如汽車道、腳踏車道與人行道是連在一起的,但是藉由不同道路設計段差(例如腳踏車道比汽車道高)或是立柱設計,讓汽車沒辦法停在腳踏車道上,透過這些設計可以讓「什麼樣的車走什麼樣的道路」而不會互相擠壓對方的車道。
1.jpg
2.jpg
當然,有時因為道路設計的關係,例如有些路段會開放需右轉的汽車與需直行的腳踏車共享道路,但路權會以腳踏車為優先,道路上也有專門針對腳踏車的交通號誌,通常比汽車燈號快一兩秒變綠、也比它快變紅,讓腳踏車主可以先行出發、避免與汽車同時爭道。

  這些成果也不是一簇可及,要知道丹麥的第一條自行車道建於1892年,要經過這麼久的時間才能享受這些成績。另外對「單車友善」其實也就代表了會壓縮到汽車、機車等群族,如果你是汽機車族,你可以接受嗎?

自行車法規,台灣仍嫌不足

  另外談到關於單車法規,現在所俗稱的自行車、單車、腳踏車等,在現行法規裡屬於「慢車」。慢車包含了腳踏車、人力車、獸力車等,並沒有針對單車特別制定法規,相關的法規散落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等等。
3.png
                     (圖說:丹麥學校設置的模擬道路,幫助孩子學習道路規則)

  相較於另一個我待過的國家德國,德國道路交通秩序法(Straßenverkehrs-Ordnung,簡稱StVO)就詳細多了,以針對孩子騎單車為例:兒童在10歲前可在人行道上騎腳踏車,8 歲以下的兒童「必須」騎在人行道,10 歲以下「被允許」騎在人行道;10 歲以上騎在腳踏車道,但如果沒有腳踏車道則可騎在一般道路上。而孩子在小學三四年級時接受正規腳踏車安全教育,通過正式考試的孩子就可以在腳踏車道上騎車,不可以再偽裝成行人在人行道上騎車。但是台灣根本沒有這樣的法規,更別提單車教育!要知道交通政策強調的「3E」– 教育Education、工程Engineer、與執法Enforcement,這三樣缺一不可,但偏偏台灣社會做起來總是少了些什麼,實在可惜。

護具使用,騎車安全更安心

  騎腳踏車時的配件蠻多的,除了腳踏車上必需要有的前後燈(前燈是白燈、後燈是紅燈),腳踏車車鈴外,車主在騎車時會建議配戴安全帽,但因為歐洲冬天早上八點天才微亮、下午四五點就天黑,加上部分地區(例如北歐)的冬天容易起霧,所以建議腳踏車主也會有反光配備(見圖),讓路上的其他車輛可以看得見腳踏車主。
4.jpg
  看了這麼多,如果對騎自行車還有任何疑問或是「不知道怎麼教小孩」的話,交通部道路交通安全督導委員會有許多教材供下載使用,推薦「安全騎乘自行車教學指引手冊」,另外還有教具檔可下載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