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兒童大頭條

玩遊戲 預防幼兒惱人行為

新聞出處:蘋果日報副刊 

 

用玩偶讓小朋友學會分享喔!(設計對白)

龍寶寶們正進入會表達卻無法正確傳達的年紀,讓親子雙方都很困擾。兒童應用行為分析博士袁巧玲,將自身專長運用在2歲兒子上,讓她比一般媽媽輕鬆。她建議可依幼兒發展階段,與孩子玩「有意義」的遊戲,有助預防幼兒惱人行為。
報導╱劉燕美 攝影╱王永村

【未滿1歲】★愛亂抓

幼兒喜歡抓大人身上東西,如眼鏡、項鍊、耳環,且抓到就往嘴塞,易造成危險。 

遊戲

家長可隨身準備小東西,當小朋友想抓眼鏡、頭髮時,讓他們替代抓取。 

★丟東西

許多家長發現幼兒很喜歡丟東西,如遙控器等物品,這些對他們而言好握又拿得動。 

遊戲

丟東西是發展過程正常行為,怕摔物品應放置拿不到的地方,準備球讓他丟擲。 

【1~2歲幼兒】★表達不清

小朋友因表達能力尚不完全,生活中常以手指東西、伸手或甚至尖叫、哭鬧表達需求。 

遊戲

拿玩具給寶寶看,當他看著或伸手想玩時,先幫他說出名稱,如「鴨子」,讓寶寶模仿說「鴨」,鼓勵他們用語言表達。 

★不易專心

小朋友正在探索世界,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心,容易分心,也較難專注做完一件事情。 

遊戲1

家長先在保鮮盒的蓋子上劃幾個十字,再示範將斜管麵插入十字內給寶寶看,再讓寶寶自己嘗試。若寶寶的手指力氣不夠,爸媽可將斜管麵先插入1/3,再引導寶寶全數推入,讓他透過遊戲產生成就感,同時促進精細動作發展。 

遊戲2

1歲以上幼兒開始學習自己吃飯,可將紅豆放碗中,讓孩子用湯匙舀至另一碗內,也可訓練專注力。 

【2~3歲幼兒】★自我意識強

2歲的孩子自我意識抬頭,此時會出現一些莫名的執著與堅持,要大人照他的意志行事,否則就哭鬧;此時也愛唱反調說「我不要」。 

遊戲

平常多跟孩子以「先……再(就)……」說話,如「先把車子放進去,就來玩紙卡。」讓他認為可主導時,配合度就會提升。 

家長以此造句時切記避免將話說成負面,或帶有恐嚇意味的語句,如「你不收車子,我就不給你。」可能會有反效果。 

★不願分享

許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或尚未有弟妹,所有物品都是自己專屬,易出現不願和人分享的情形,上幼稚園後可能導致人際困擾。 

遊戲

讓玩偶與寶寶面對面坐,於玩偶前各擺置紙盤,家長先示範分發餅乾給玩偶,再引導寶寶一起進行分享。 

家長以玩偶角色告訴寶寶被分享的感受「你好大方!我的也分你吃!」,有助他學習輪流與分享,適應團體生活。 

【專家說】

哥倫比亞大學應用行為分析博士 袁巧玲
1~2歲幼兒練習表達時,即使剛開始模仿發音,只要願意發出類似的音都要立刻將東西給他,讓他理解用「說」的就能得到想要的物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