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被毛毛蟲咬到如何處理?5招教學!出遊時留意「顏色鮮豔毛毛蟲」

內容編輯/Anna Yeh

毛毛蟲雖然身形小卻具有毒性,是許多人所害怕的一種昆蟲。其實,並不是每個毛毛蟲都有毒,但皮膚敏感的人還是敬而遠之為妙!帶孩子外出時遇到毛毛蟲,該怎麼處理傷口才正確呢?直接拍打有效嗎?一起來瞧瞧!

毛毛蟲種類多,顏色鮮豔的更要小心!

毛毛蟲(英文:Caterpillar)是多數人害怕的昆蟲,又稱為「毛蟲」。雖然名字有兩個「毛」字,但不見得每一隻都有毛,有的表面很光滑、有的則會長肉角或臭角。毛毛蟲的身形為長條狀,常以「蠕動」的方式前進,和「蠶」的差別在於,蠶的生長過程中有「繭」包覆住蛹,毛毛蟲卻沒有

毛毛蟲的種類繁多,大約有112000種,例如:觸角絲狀、雙櫛狀、單眼或無單眼等類別。毛毛蟲常出沒在樹葉、樹幹上,尤其是在春、夏季,人們多拿來當作魚餌或是實驗用途。大多數蛾類毛毛蟲都具有鮮豔的外表和毒性,目的是為了嚇走掠食者!

毛毛蟲天敵有哪些?成長過程大解密

毛毛蟲的一生總共會經過4個時期,分別是:卵、幼蟲、蛹、蝴蝶,毛毛蟲的幼蟲時期,身體才0.3厘長,透過咀嚼葉片、昆蟲等方式成長。轉變為「蛹」的狀態後,經過12~15天的時間,毛毛蟲就會脫蛹而出成為美麗的蝴蝶,是不是非常神奇呢!

毛毛蟲因為身子小,只能用鮮艷的外表來喝止敵人、保護自己。常見的天敵有:螞蟻、寄生蜂、螳螂、喜鵲、杜鵑鳥、金斑虎甲等。

毛毛蟲具毒性,千萬不可小看!

毛毛蟲的毒性分為「先天性」和「後天因素」兩種,一般來說,「蝶類」的毛毛蟲是不具毒性的,有毒的是「蛾類」的毛毛蟲,身上長著含有毒性的細毛、毒腺,不小心接觸到可能會讓你的皮膚產生過敏、紅腫和刺痛。

至於「後天因素」是代表,毛毛蟲吃下有毒的植物、昆蟲,毒素就會累積在身體裡,進而成為帶有毒性的蝴蝶或蛾。常見的有毒毛毛蟲包括刺蛾類、枯葉蛾類、蠹蛾類等。

被毛毛蟲咬到如何處理?記住這5點
2_29.jpg
 

毛毛蟲身上的鞭毛脫落會隨風飄散,所以並不是沒碰到它就沒事,只要外出就要很小心!帶孩子外出旅遊,家長該怎麼保護孩子呢?

1. 千萬不要打它

身上若出現毛毛蟲,千萬不要像打蚊子一樣打它,請用樹枝等其他物品把它挑走,接著用「清水」稍微沖洗掉有毒的鞭毛,若出現過敏症狀請立即就醫。

2. 冰敷、塗抹薄荷涼劑

這兩種方式可以幫助傷口冰鎮、止癢,避免患者因為太癢而抓傷皮膚。

3. 口服、外用藥膏

若過了兩周依然道傷口刺痛,就要透過口服和外用藥膏來幫助緩解不適感。

4. 外出儘量穿長袖、長褲

外出穿著長袖衣物,不僅可以防曬,還能預防毛毛蟲的鞭毛飄至身體上。

5. 提高警覺

經過公園、步道等樹蔭下都要提高警覺,避免接觸到毛毛蟲,另外,也要更加注意4~9月,是毛毛蟲的繁盛期。
 

原文轉載自 媽咪拜MamiBuy (原文連結(link is external)(link is external))

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