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新手爸媽不要慌,輕鬆認識新生兒黃疸!

圖片來源: Fam's Baby
文/陳宥達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

 

  「寶寶皮膚看起來黃黃的,會不會是有黃疸? 」許多新手爸媽看到寶寶皮膚、眼白變黃往往非常擔心,其實新生兒黃疸是症狀,並非疾病,在我國嬰兒族群中相當常見!大部分的孩子出生滿兩週後,黃疸就消退了,通常都不需過於擔心,但需留意如果兩週後黃疸持續延長,就得小心是否為膽道閉鎖造成的急症,因此家長們要保持觀察,如有異狀請儘快就醫。以下提供新生兒黃疸常見Q&A,讓家長們快速掌握新生兒黃疸重點知識:

Q1.為什麼會出現黃疸?每個新生兒都會發生黃疸症狀嗎?
寶寶剛出生時,紅血球數量為成人的2-3倍之多且壽命短,加上寶寶肝臟尚未成熟處理膽紅素能力差,造成了紅血球代謝產物「膽紅素」的累積,在體內造成皮膚、眼白出現黃疸的現象。約有60%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此外隨著哺育母乳政策的大力推廣下,哺餵母乳造成黃疸更為頻繁發生,以上情況寶寶出生兩週後,黃疸可自然消退,觀察即可,一旦發現警訊懷疑是「病理性黃疸」,則需進一步就醫。
pexels-pixabay-265987.jpg
 

Q2.寶寶怎麼看起來黃黃的,寶寶「黃」到什麼程度,才需要給醫生看呢?
新生兒黃疸從臉部皮膚、眼白開始,可能擴散至軀幹。然而,當四肢、手掌腳掌、全身皮膚出現黃疸時代表較嚴重的黃疸,皮膚顏色會愈深,若合併有其他症狀(如灰白便、食慾、活動力差等),就要懷疑是病理性黃疸,需就醫進一步評估檢查。


Q3.如何照顧黃疸寶寶?

1.     持續觀察黃疸變化:

(1)黃疸辨識卡:在白光下以手指按壓額頭皮膚,觀察是否有黃疸,對照台北榮總嬰兒室研發的黃疸辨識卡色階編號(https://reurl.cc/0j7WX6),若膚色號碼落在9-12號表示危險,建議回診;如果在13-16號高危險期區塊,則須立即回診;或是寶寶出現「跳階」的情況,例如一天內跳8、9、10三個色階,也需盡快至醫院就診。

(2)黃疸部位擴大怎麼辦:若黃疸僅在臉部,只需多加觀察,但當皮膚泛黃的範圍向下延伸至腹部以下、四肢或皮膚泛黃迅速(一天內黃疸由臉延伸至胸部、腹部),應立即就醫檢查。

2.     注意寶寶大小便狀況:

若新生兒每天小便次數少於6-8次、尿液呈深褐色、大便少於1次或排便量減少現象,代表新生兒可能餵食不足,需增加餵食次數或餵食量。

3.     評估寶寶食慾情況:

當新生兒每次吸母乳時間愈短、餵奶間距拉長或每餐奶量越喝越少、食量明顯減少時,可能是黃疸升高造成,應立即返院檢查

4.     觀察寶寶的睡眠及活動量:

若新生兒出現睡眠或活動量減少現象,應立即返院檢查。

5.     切勿擅自餵食不明藥物:

勿自行餵食新生兒葡萄糖水、開水、退胎水或八寶粉等不明藥物,不但無法改善黃疸,反而會加重症狀,甚至會影響食慾,危害新生兒的健康。

6.     蠶豆症寶寶需特別注意事項:

若新生兒罹患蠶豆症,應避免接觸樟腦丸、紫藥水或磺胺類藥物,當哺餵母乳時,媽媽應避免吃到蠶豆及相關製品。

pexels-yan-4669020_0.jpg
 

Q4.寶寶黃疸有哪些類型?

1.     生理性黃疸60%寶寶會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黃疸現象,4-5天是高峰期,5-7天症狀開始減退,直到第14天消失。早產兒黃疸則是出生後3-5天出現,5-7天是高峰期,7-9天症狀才開始減退,甚至可能延遲到第28天消失。 醫療團隊會藉由檢測黃疸指數(血中膽紅素濃度)來輔助診斷,如小於14mg/dL則不需特別處理治療,觀察即可。
 

2.     哺餵母乳相關性黃疸

 (1)母乳奶量不足引起黃疸:狀況常發生在寶寶1-2周大時,因為哺餵母乳量不足造成大小便排泄次數減少,膽紅素囤積體引起,此時應繼續哺餵,待乳量充足或熟悉哺餵方式,寶寶黃疸情況便會緩解,若持續母乳量不足,再考慮補充配方奶。

 (2)母乳性黃疸:狀況常發生在寶寶2-3週後,黃疸輕微僅臉部及軀幹尚未擴及四肢,可能持續數月,因為母乳中女性荷爾蒙相關成分引起膽紅素代謝緩慢,但不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不需要任何治療,可以持續哺餵母乳,數月內黃疸自然消退。如果擔心可以就醫諮詢,根據中華民國新生兒科醫學會建議,黃疸指數超過18mg/dL可先暫停母乳,改以配方奶餵食,當指數小於18mg/dL以下,再與醫師討論是否恢復哺餵母乳。
 

3.     病理性黃疸出生24小時內即發生、黃疸持續時間足月兒超過2周、早產兒超過4周,黃疸退了又出現。黃疸指數出生2天內超過13mg/dL、出生4天後超過17mg/dL。

病理性黃疸經常與下列原因有關,往往需就醫檢查及治療:

 (1)母子ABO血型不合(多為母親O型、子女A 或B型)、RH血型不合:出生第一天出現黃疸,情況不至於太嚴重。

 (2)生產過程引起(如頭血腫、骨折)

 (3)先天溶血性疾病(蠶豆症):正式名稱為「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G6PD deficiency」,台灣發生率約為1.61%,男女比例為4:1,目前所有新生兒在出生後皆會進行篩檢。

 (4)先天性膽道閉鎖:發生率低,約萬分之二,但屬於較嚴重的新生兒疾病,常被誤以為是母乳哺育所造成的黃疸! 當寶寶出現黃疸時,要注意大便顏色,可以對照兒童健康手冊的大便卡(https://www.pediatr.org.tw/dB/health/9.jpg)比對,及早被發現於出生60天內安排接受葛西手術治療,以利膽汁順利排出。

 (5)先天性肝炎或是泌尿道感染
baby-babysitter-babysitting-51953.jpg

Q5.曬太陽去黃疸真的有效嗎?

新生兒黃疸以照光治療加速膽紅素代謝是醫院的標準治療方式。然而,選用的是特定波長420-460mm的藍光,照射24-48小時,並非一般日光燈或鹵素燈,因此選擇曬太陽或照日光燈效果並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