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培養良好品格

文/兒童職能治療師吳佩穎☆

      「 三年級的諺諺跟我抱怨,他今天在學校跟同學打架,兩個人都被老師處罰了⋯⋯詢問詳細的結果以後,發現是同學先拿走了諺諺的文具。在當時諺諺伸手搶回來,但同學不願交還給他,於是諺諺動手打了同學,兩個人也就打了起來。」在這個實際發生的事件中,不知道您覺得中間誰對誰錯呢?


『什麼是是非觀?』
       是非觀,是一個人面對事情時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而是非觀的養成,包括從小的耳濡目染、看到事件發生時大人的處理方式、新聞報導...等等不勝枚舉,生長的環境、文化、父母的行為、學校的師長同學的行為,其實都會一點一滴影響著我們的面對事情的判斷能力。

    而判斷的能力會影響人做決定的方式、看待身邊人事物的方式,看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會影響孩子面對每一個選擇的思考邏輯,所以從小培養這樣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培養是非觀,我們能做什麼練習?』

一、用實際發生的事情討論,並將情緒和行為分開討論
   在成長過程中會與父母、手足、同學或老師有很多的「突發事件」發生,而孩子在面對事件時因生活經驗較少,有時候更需要大人用智慧並溫柔的提醒。因此,在事件發生時,大人可能著重在處理當下劍拔弩張的情緒,但等情緒較為和緩以後,就要找個時間好好釐清事情的始末,以及進行更多的討論。

 

以本文的開頭為例,可以詢問孩子
「剛剛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你要動手打他?」
「你覺得,拿別人東西是好的行為嗎?」
「你覺得,打別人是好的行為嗎?」
「那如果剛剛的事情再發生一次,你下次會怎麼做?」

 

利用Why-How-What的討論與引導的方式,和孩子一步一步找出比較好的處理做法。過程中也請家長不要帶成見的討論,也許和孩子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在這個步驟中,如果孩子的年齡較小,可能會花比較多時間在詢問和討論上,不過大概兩歲半以後就可以和孩子有這種深度的練習,培養孩子的品格喔!

二、培養同理心
    孩子成長過程中,為了生存的本能一開始的發展較以自我為中心,三歲後才會慢慢比較在意他人。同理心的本質,其實是「懂的對方在想什麼」,而這樣子的理解,其實要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是需要學習的。

  舉個例子,有個孩子喜歡吃蘋果。在他小小的世界觀裡,他會覺得,所有人都喜歡吃蘋果!因此,父母也要練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孩子認識自己和他人的差異

  簡單一點的同理心像是「你喜歡吃蘋果啊,甜甜的很好吃對不對!不過媽媽比較喜歡奇異果,媽媽喜歡酸酸甜甜的味道!」複雜一點的同理心則是了解對方的想法、情緒,「我們一起把這些積木收起來好嗎?不然我每天都收好多,好累唷,有你一起幫忙收拾我會比較輕鬆!」。類似這樣的引導,讓孩子更能了解他人的想法感受。

三、給予彌補犯錯的機會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會犯下一些錯,犯錯並不可怕,也並非十惡不赦,重要的是能從錯誤中學取教訓,不讓下次再犯一樣的錯誤。如果能在事後好好檢討,並且讓孩子了解:錯誤並不是因此就讓他變成不好的人,而是記取每次的教訓,下次再修正就好,孩子面對錯誤也會變得較為正向,更願意養成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