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爸媽別當催狂魔了,久而久之就養出「被動廢人」!

作者\媽媽經編輯部

相信爸爸媽媽、老師們都經歷過這樣的抗戰:
「還不起床,又要遲到了!」
「我要起來了啊!妳為什麼要一直催。」
「趕快寫作業、趕快去洗澡!不要玩了!」
「我本來要去的,妳一說我就不想動了。」

先別當催狂魔了,你聽過被動廢嗎?
爸爸媽媽心理苦著說,還不是孩子缺乏時間觀念,只不過催一句又怎麼了?不過,孩子鬧脾氣,其實是在抗議,自己本來打算做好的事情,為什麼大人一定要管東管西?久而久之就養出「被動廢人」,「被動廢」一詞曾經上了微博熱搜,意思就是一催就慢,一點就炸——本來很主動且願意幹的事情,一旦被催促,就會立刻出現從身體到心靈全方位的抗拒,類似叛逆、唱反調的道理。

賴床,遲到,催促,被動廢

其實,心理學也有類似的研究項目,被動廢的原因就在於孩子被剝奪自主權,人需要一定的自我掌控感,如果自己的人生總是在他人的控制之下,就會失去掌控感,喪失積極性

 

孩子不是聽不懂或做不到,是一路被催所以一路抗拒
根據〈簡單心理〉指出,當孩子主動要做一件事時,充滿著期待和自信,規劃與執行能夠帶來自我實現的成就感,但被別人催促時,主觀能動便會變成客觀被動,自我滿足感消失,出現抗拒的心態。因此,家長一直用催促的語氣,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畢竟,孩子不是聽不懂你的話,而是打從心裡抗拒這種控制行為。

因為小孩釋出三不政策:不主動、不合作、不配合,所以家長才會覺得越催越慢、越想控制生活,局面卻越失控,甚至,如果孩子事情做不好、上課來不及,還會將過錯放在家長身上。「都是你一直催我才這樣的。」父母愛催促到最後,孩子可能變成極度依賴家長的媽寶,或是極度叛逆的冷漠少年。

好的,不能一直催,難道只能乾著急嗎?李玫瑾教授指出孩子的教養主要注意這幾點: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頭痛的家長們可以參考這兩個方法,看看會不會比窮忙催促還要有效囉!

 

1. 合理溝通,提醒孩子拖延的後果與提醒的原因
真正的自律絕不是靠催促催來的,如果孩子今天上學快遲到了,家長要忍住大吼快一點,而是告訴他,媽媽很著急、爸爸在趕時間,如果來不及,我們可能要自己另外想辦法了,不能影響爸爸去上班。讓孩子了解父母不是要責備他,而是要他有自律與負責任的概念。

被動廢,自律,催促,控制

 

2. 引導孩子自己制定計畫
蒙特梭利教育法強調自由與自發行動,如同蒙特梭利曾說:「老師的任務是引導,他不逼迫兒童向前,也不阻止他前進。」引導做得好,讓孩子自己懂得計畫,不用你催,他自然能行。但是,也有不少人遇過計畫趕不上變化,只跟著計劃做了兩天就打回原形的狀況。這時候怎麼辦?

家長可以以身力行,跟孩子一起做計劃,互相報告計畫進度,最重要的是,自訂計畫象徵孩子對生活有主導權,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作出符合實際情況的規劃,家長共同參與,可以從旁輔導小孩容易缺漏的小細節,這樣能慢慢地培養孩子的內趨力與成就感了。

 

原文轉載自 媽媽經mamaclub (原文連結)

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