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育兒知識家

學習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與自我保護

文/主婦 張尤麗

  當小孩進入團體之後,無論是學校還是某些才藝運動課程,與他人產生互動後,也開始會有個人範圍被侵犯的問題。事情可大可小,有時家長介入就雨過天青,有時卻需要孩子自己加強危機意識,才能避免危險。

  在我的孩子四歲上游泳課時,曾經發生被小學生攻擊的事情。我在泳池的休息區隔著玻璃看孩子游到這側休息,還來不及跟她揮揮手,跟著他游過來的小學生,大概三年級模樣的男孩,趁著教練在25公尺外,壓著我家孩子的頭下水。我愣了一下以為是誤會,看著她游過去又游過來,剛剛以為的誤會又發生了一次。

  趁著下課後的自由時間,小孩們在嬉戲玩水,背著嬰兒的我走了過去,拍拍那位小學生說:「哥哥你已經是小學生了,謝謝你照顧我家的妹妹,我在外面都看到了。」當然,「謝謝」兩字我讀得很慢。

  小孩的行為可能無意,但是非常危險,我只是要告訴他我都看到了。如果是一般的孩子,知道自己的惡行被發現了,應該會收手的。果然下一次上課,我就不再看到他有壓人入水的行為。大人在這時間點介入,其實比小孩反抗有用

boy-child-childhood-235554.jpg

  孩子上幼稚園後,被同學推打了。我想了想,總是需要練習一些逃亡技巧。於是我教她如果在學校被同學推打先放聲大叫,回家後告訴我,我會給她十元。接著我要她先練習大叫:「住手,不要打我!」,讓我確認她的音量夠大到吸引別人過來。她本來不願意練習,我說叫一次給你一元,然後她就立刻大叫得很好。

 

  我們都知道熟人侵犯孩子的比例很高,長久以來小孩被教育成要有禮貌等等,卻可能會讓他們輕忽身邊的危險,尤其是平日安靜的孩子,這時候一定需要練習如何大喊大叫。我告訴孩子這只是爭取逃出眼前危險狀況的時間,接著要立刻離開現場找老師求援

 

  其實後來又發生了,孩子說這位男孩會推打她,甚至在老師說不行之後,立刻拿老師的充氣槌子打她的頭,我聽了之後先打電話跟幼稚園老師詢問狀況並請他們注意。結果隔幾天在他處才藝教室遇到,我很兇的對這位小孩說,以後不要推打別人,手不要舉得比肩膀高,別人會誤會你要攻擊。結果好玩了,在旁的他哥哥回去轉述,他媽媽打電話來質問說:「你憑什麼把我兒子推下樓梯!」後來我告訴她在學校發生的槌子事件後,對方就沉默了。

 

  跟喜愛讀書的學妹聊起,她介紹我一本書:《預知暴力——如何讓你的孩子免受侵害》。我們常說讓專業的來,以下引自書介。作者蓋文‧德‧貝克是知名的暴力行為預測專家,也是人身安全防衛及技術的開拓者,還在美國創建了受虐婦幼救援組織「戰勝暴力」,兼具實務與現場經驗,書中的故事都是他的經驗談。繼受歡迎的《求生之書》後,《預知暴力》這本書以兒童青少年為對象,教導孩子如何避開生活中的危險,才能夠安心的成長

 

本書有十六章,摘錄前六章的章名就能清楚了解內容:

一、面對現實

二、直覺——安全的源頭

三、瞎擔心無益

四、救生訊號

五、與陌生人交談

六、放孩子走出去。

children-cute-excited-225017.jpg

這些話,你也對孩子說過嗎?

「千萬別和陌生人說話」

「如果和我們走散了,就去找警察叔叔」

「萬一有事就到警察局去」

「每個地方都不安全」

「在公共場所不要亂走」

 

以上是我們以為正確的教條,但是作者提出小孩的實務思考卻是這樣

「認識的人不會傷害你」

「小孩分不清穿制服的人」

「放棄跟附近成人求援的機會」

「小孩對安全問題麻木」

「超市的商品太豐富很難預期他會遵守」。

  這本書的優點,在於裡頭都是作者舉出他經歷的事件。看到自己沒遇過的案例,看過之後要小心;看到內容感覺似曾相似的案例,以後對身邊的狀況就更要注意。除了家長閱讀以外,待孩子成長之後,這本書更適合他們好好詳讀,自我排除生活中的危險。

 

參考資料:《預知暴力》蓋文‧德‧貝克著 薛絢譯  台灣商務印書館